三国时期人才鼎盛,各种奇才异士层出不穷,前中期各方麾下都是人才济济。非常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落幕,这种局面逐渐发生转变。和曹魏的唯才是举,孙吴的人尽其才不同,蜀汉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生动表现了蜀汉后期人才匮乏的事实。这种局面下,诸葛亮只好事事亲为,直到累死。
诚然,诸葛亮是一位智谋超绝的奇才,无论领兵打仗还是治国安邦,诸葛亮的表现都无可挑剔,作为一位军师、丞相,形象几乎是完美的。然而人无完人,诸葛亮并没有罗贯中笔下那么神,特别是在识人、用人方面,跟刘备比起来差的不是一点两点。不能否认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可是诸葛亮看走眼甚至错杀的人才也是不少。
刘备的蜀汉政权当中其实也是有派系之分,诸葛亮是最早跟随刘备起家的“荆州派”的核心人物,所以在他掌权期间提拔的人也大多都是“荆州派”的人,对于其他派系的人他就很少提拔了,甚至有些人还被他敌视。
一、李严。他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重臣,早些年曾经担任地方太守,凭借着自己招募的数千兵马击败以马秦、高胜为首的数万人的叛乱,是一位善于领兵打仗、军事素养极高的将领。刘备死后,诸葛亮继承遗志,必定是要北伐的,但是李严等“益州派”更倾向于割据一方。建兴四年,诸葛亮准备发兵伐魏,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
谁知李严想尽办法推脱不去,还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不允。此前李严还曾劝诸葛亮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驳斥,二人由此逐渐形合影离。诸葛亮想安稳北伐,必须独揽大权,因此把李严边缘化,只让他负责押送粮草。最终李严心生怨气,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捣乱被罢官。
二、魏延。其实关于魏延的能力不必多说,蜀汉后期的顶梁柱就是他了。刘备活着的时候就非常欣赏他的才能,不仅对其进行破格提拔,而且还让他担任守卫汉中的重任。魏延打仗有勇有谋战功卓著,在军队中也有很高的威望。不过魏延虽然打仗很有一套,但是在政治权谋上却一窍不通。
魏延与诸葛亮在军事主张方面素来不和,魏延天天说诸葛亮胆怯,说自己的才能被压制。诸葛亮不说什么,反正我就是不让你单独带兵,出征就带着你,让你当先锋。在诸葛亮打压之下,顶级战力魏延几乎被弃用。如果当年由他来镇守街亭,那么战局可能会被彻底扭转了。魏延之死,是因为“脑长反骨”,不过他反的不是刘备,不是蜀汉江山,他反的是诸葛亮。
三、刘封。刘封武艺高强,因为刘备四十多岁的时候还没有儿子,于是就过继了刘封作为自己的义子。刘封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先后参与了攻灭刘璋、夏侯渊的战役,之后又作为主将攻取了上庸。功劳虽比不过五虎上将,但逢战也是身先士卒,勇猛可嘉!但是在关羽战死后,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赐死了刘封。
刘封之死,原因有二。一关羽兵败却不救援,二明杀刘封,暗保刘禅。关羽兵败遣人赴上庸求救,结果刘封以兵马不足、救援无济于事将信使驱逐,打破了关羽生还最后的一点希望!刘禅虽然是刘备嫡子,然战功与刘封不可同日而语,声望远不及刘封!刘备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岂能送与他人?刘封不死,刘禅软弱,蜀国必乱。
四、彭羕。刘备入川之后在蜀中招揽人才,彭羕就是其中比较出色的一位,得到了庞统和法正两人的认可,刘备入主益州,任命他为治州从事。因此彭羕心态有些膨胀,做事有些嚣张浮夸。但是诸葛亮偏偏不喜欢他,劝说刘备说彭羕野心太大志向太高(“心大志广,难可保安”),使得刘备对其非常猜忌,不久后就将彭羕贬为江阳太守。
彭羕心情郁闷,于是去找马超大发牢骚,说了些谋反的话,“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马超听后大惊,他本就寄人篱下,出于自保之心,事后揭发了彭羕,彭羕被逮捕囚禁。尽管彭羕在狱中作了深刻检讨,还写信给诸葛亮求情,但也难逃一死。
五、向朗。向朗早年师从于司马徽,为人正直,对蜀国忠心耿耿。建兴五年,向朗跟随诸葛亮驻军汉中参与第一次北伐。随后因为马谡大意失街亭,使得北伐失利,马谡逃亡。向朗与马谡关系很好,于是这次他知情不报,诸葛亮震怒,罢免了向朗的官职并让他回到成都。虽然再次被启用,但诸葛亮只是给了他一些闲职而已,直到诸葛亮去世后才得以重用。
汉末乱世,根本就没有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而且后期蜀汉其实就一个益州的狭窄领地,取材面更小,所以人才极为难得。虽说诸葛亮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诸葛亮太过小心谨慎,对手下有能力的大将不放手、不放权,实际是浪费了蜀汉有限的人才,导致有才之人不能人尽其用,因此才显得人才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