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伦敦8月18日电(记者郑博非 赵家淞)以推广在英中国艺术家以及东亚及东南亚文化的EAST2046科技艺术节17日在南伦敦沃克斯豪尔地区举办,汇聚来自中国、英国及韩国的数十位年轻先锋艺术家前来探讨如何通过艺术与科技,推动中国及东亚侨民群体在海外推动自身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
来自云南玉溪的艺术家朱婉蓉,将家乡非遗“通海高台”通过VR与多媒体手段重新演绎。她说,这一民俗表演已有四百年历史,最初源自家乡百姓庆贺新生儿的传统——“家里生了孩子,就会把孩子抬着走街串巷,表达对生命的感恩。后来慢慢演变成高台表演,孩子们被装扮成神话或历史人物,悬在七八米高的杆子上,讲述一个个故事。”
对朱婉蓉来说,这种文化记忆是她童年的精神种子,也是她艺术创作的根源。她坦言,在国内成长时并未觉得这项传统有何特别,但当她走出国门,在伦敦学习当代艺术、再回望家乡时,才被深深触动。“真正打动我的不是工艺或造型,而是它背后中国深厚的非遗传统理念和渊源。”
8月17日,艺术家朱婉蓉(左)在EAST2046活动现场向观众介绍自己的“通海高台”项目。新华社记者 郑博非 摄
本次活动的主要策展人冯紫嘉曾在澳大利亚生活4年左右,又在伦敦生活近4年。她表示,长期以来,身处异国的中国留学生与艺术家们往往面临双重处境:一方面,他们需要在当地社会立足,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保持与自身文化的联系。EAST2046的出现,正是这一代东亚青年群体在海外集体探索的结果。
冯紫嘉说,活动的初衷之一,就是关注在海外生活的华人、东南亚群体在当地的处境与身份认知。他们不再满足于“留学生”“观光客”的过客心态,而是主动通过展览、表演、影像、工作坊等方式,将东方文化置于公共空间。
“我们要在西方土地上,办属于东方的艺术节。”她说。
朱婉蓉谈到自己在异国他乡的体验:“去年春节,我在伦敦中国城看巡游,看到广西的民族队伍经过时,我突然泪流不止。这不是单纯的思乡,而是一种民族力量的冲击。”正是在这种瞬间,让她更加意识到将云南家乡文化带入全球语境的重要性。
她对记者表示,“当我把通海高台用新媒体技术展示给西方观众时,他们先是惊叹,再追问这是什么。那一刻,我觉得文化的力量真正跨越了边界。”
在伦敦长期从事艺术行业,在圣三一拉邦音乐舞蹈学院任职的李明昊认为,在传统框架之上加入了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科技元素,以未来视角展望这一古老艺术可能的演化方向。这种结合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体现出以科技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推动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
8月17日,来自罗马尼亚的弗拉德·伯奇勒(左)在EAST2046科技艺术节现场体验VR艺术作品。新华社记者 郑博非 摄
来自罗马尼亚、从事金融行业的弗拉德·伯奇勒就表示,这种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让他看到了另一种文化沟通的方式,“亚洲的色彩和叙事通过VR与AR展开,让人仿佛进入一个全新的宇宙。”
居住在伦敦的韩裔美籍艺术家安妮·李·斯蒂尔也认为当东亚与东南亚的多元文化在伦敦交汇时,原本复杂的差异反而被“侨民身份”重塑,从而激发出新的共同经验。“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艺术家,来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与文化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