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赵云赵子龙。关羽把子龙当兄弟,这可是关羽亲口说出来的,不是我向壁虚构的。
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
“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
由此可见,关羽认可赵云跟他相提并论,同列五虎上将。
关羽是汉献帝亲封的汉寿亭侯,和刘备的宜城亭候地位相等;曹操对关羽礼遇空前绝后;加上关羽在刘备集团的创始人地位和赫赫威名以及劳苦功高,使得他眼高于顶、目中无人。
而关羽能对赵云在公开场合亲口称为兄弟,揆情度理,这是关羽的肺腑之言。这也是关羽从来没有过的。公开场合,关羽除了称呼刘备为大哥、张飞为三弟,再没有把任何人当做兄弟的,对于赵云这也是绝无仅有的评价了。
关羽当时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大集团公认的第一武将。曹操对关羽推崇备至,刘备对关羽情同手足,孙权对关羽则是恨之入骨……
关羽也因为自己的盛气凌人,得罪了曹魏集团除了张辽以外的所有大将;得罪了孙吴集团的所有大将;刘备集团则只有赵云公开表示不满,还是在他死后。
除了赵云以外,没有任何敢对关羽表示不满或者是不敬。即使是诸葛亮也不敢对关羽丝毫假以辞色。
赵云对关羽的不满从两点可以看出来:
第一、赵云对关羽的称呼。
赵云自始至终都称呼关羽为
“关将军”。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称呼呢?当然是不冷不热、不卑不亢、不远不近、若即若离的一个称呼,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你姓关是吧?是一个将军更是名副其实是吧?那好,我就称呼你为
“关将军”,
一点毛病没有吧?就像当年关羽对吕布,一口一个
“吕将军”
如出一辙。
这种称呼明显就是:
你厉害是吧?俺不招惹你就是了,但是俺心里其实不服你……
不服你,就是不服你……
反观赵云对张飞的称呼就丰富多了,有时候称呼“翼德”显得平起平坐又亲密无间;有时候称呼“张将军”,显得毕恭毕敬;有的时候则称呼“三哥”,那就更是显得推心置腹、甘当小弟了……
第二、是最关键的一点,阻止刘备给关羽报仇,理由竟然诋毁刘备是以私废公。
刘备给关羽报仇是报私仇吗?当然不是,原因就是:
刘备已经称帝,根据古代的政治伦理——天子无私事。就是说皇帝的事情没有私事,皇帝的仇恨也不算私仇。
由此可见,刘备替关羽报仇不是私仇。
关羽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跟东吴的仇恨也不是私仇。
关羽是蜀汉集团的东线总指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代表蜀汉的,不是他的个人行为。
关羽的死因是为了讨伐曹魏战死的。按照赵云自己的说法,国贼是曹魏,关羽是因公殉职的,杀死他的人自然也是国贼。
“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
这就是赵云谏阻刘备东征的理论依据。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关羽是因为讨伐国贼才被孙权杀死的,而孙权竟然不是国贼。既然他不是国贼,为什么要帮助国贼杀死关羽呢?如果不是孙权捣鬼,国贼难道不是被关羽差点灭了吗?
赵云的见识实在是令人无语,刘备看在他多次保护自己父子的份上,没有跟他计较。
孙权已经称吴王,按照“白马之盟”,刘备也必须讨伐东吴。
“白马之盟”是刘邦倡导的,口号就是
“非刘姓而称王,天下共讨之。”
刘备既然以继承汉室为正统,就得维护汉朝初期所制定的政治秩序,对于称王的曹操和孙权必须一视同仁,把他们都当成国贼来讨伐。
关羽因公殉职,赵云竟然不惜忤逆皇帝,阻止刘备出兵;由此可见,他对关羽的不满到了何种程度。
赵云对关羽不满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关羽三刀砍死文丑,让赵云终生失去了打败文丑、一雪前耻的机会。这让赵云捶胸顿足,遗憾终身。
大家都知道:正是因为关羽三个回合斩杀了文丑,让很多人认为关羽的武功修为远胜赵云。因为,赵云曾经六十多回合,拿不下久战疲劳的文丑。
关羽却三个回合,就打跑了文丑。打跑了,你就让人家跑就是了,干嘛非得追上去杀了人家?
这不纯粹是为了证明自己比赵云厉害吗?
赵云大战文丑六十合不分胜负,天下皆知;而关羽三个回合斩杀了文丑,有目共赏,请问他两个谁更胜一筹?
所以说,关羽当时应该留着文丑,让赵云以后有机会斩杀了他,这就叫做:
“冤有头,债有主。”
你关羽已经打跑了文丑,大家铁定了认为你比文丑强,何必要赶尽杀绝呢?为什么不留一个
给子龙澄清一下的机会呢?
赵云当时听说了此事以后,只能仰天长叹,哀叹失去了证明自己可以鹤立鸡群的机会。
第二、华容道放曹。
按说这个跟赵云似乎无关。
但是放曹以后的结果让赵云非常不满。因为,结果证明了关羽可以不遵守军令,把令箭当鸡毛。
这可是赵云最反感的。赵云秉持人人平等、官兵平等,对关羽的特殊化最为反感。
我们知道,赵云跟随诸葛亮北伐,每次打了胜仗,对诸葛亮的赏赐,他一律都是平分给属下士兵,从来没有自己独吞。
赵云在小节上从来不让自己有任何污点;关羽则是不拘小节,只是大节不亏,甚至为了实现大义,自己甘愿背黑锅、刷污点。像降曹就是为了保护二位嫂子,自己忍辱负重,甘当令人不齿的投降者;放曹,则是为了平衡孙权,自己甘愿背着违背军法的黑锅一辈子……
第三、攻取长沙,关羽的傲气令赵云感到不舒服。
“子龙取桂阳,翼德取武陵都是三千军去……云长去必须多带军马。”
这是关羽攻打长沙临行前,诸葛亮的原话。诸葛亮的意思就是让关羽至少也带三千军马,碍于黄忠的存在,应该还可以多带一些兵马。而关羽呢?丝毫不顾及赵云和张飞的脸面,竟然当场表态,只带自己的五百校刀手。
哪有这么办事的?这不明摆着要显摆自己比翼德和子龙技高一筹吗?
张飞如亲兄弟,自然不会计较那么多。但是,赵云刚刚加入不久,刚刚有点突出的表现,就被关羽打压下去了。赵云心里的不舒服不言而喻了。自此以后,赵云对关羽的目无余子开始倍加反感。不过,碍于关羽的地位,他也只好忍气吞声,直到关羽死后,他对关羽的不满和偏见终于暴露无遗。
赵云堪称三国时期南金东箭一般的人才,的确是不可多得,他的道德洁癖也无与伦比;但是就甘于牺牲自己的名节,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而负重致远这一点,就远逊关羽。
关羽可以对曹操虚与委蛇,对吕布忍气吞声,对孙权大声斥责,对诸葛亮有恭有倨……后期,人们追封关羽为“武圣”,而没有人想到赵云,不服不行。这正应了那句话: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