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1期三川汇文化科技
在中国文旅产业的版图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从一个小小的生产资料市场起家,打造了年销售额数百亿的华东物资城;他用78天在荒岛上建起了金庸笔下的桃花岛,让2万渔民告别“靠海吃饭”;他将一个“无名村“打造成“氧吧小镇”,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他就是宁波华东城集团董事长竺保国。而这样一位叱咤商界的实业大亨,为何年过花甲还要重返校园?他为何这样选择?他的文旅之路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今天,让我们走近竺保国的文旅人生,看看他如何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书写一个实业家的文旅跨界实践。
作者 | 朱嘉(三川汇文化科技主编)
编审| 时光
编辑| 半岛
来源 | 三川汇文化科技
一位叱咤商界的实业大亨,为何年过花甲还要重返校园?
一位拥有多个生产资料市场的老板,如何在荒岛上78天建成金庸笔下的“桃花岛”?
一位传统企业家,为何说“与智者同行,决定你能走多远”?
在中国文旅产业的版图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从一个小小的生产资料市场起家,打造了年销售额数百亿的华东物资城;他用78天在荒岛上建起了金庸笔下的桃花岛,让2万渔民告别“靠海吃饭”;他将一个“无名村“打造成“氧吧小镇”,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他就是宁波华东城集团董事长竺保国。
△竺保国赴香港与金庸先生共商桃花岛建设规划
竺保国先生用三十年时间,书写了一段实业报国、文旅富民的传奇,曾先后荣获“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浙江市场十大功勋人物”“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改革开放30年杰出企业家”“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等荣誉称号。宁波华东城集团曾先后荣获“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最具品牌价值商品市场50强”等荣誉称号。
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已经功成名就的企业家,在2023年,选择走进,与一群文旅行业的领军者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他为何这样选择?他的文旅之路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今天,让我们走近竺保国的文旅人生,看看他如何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书写一个实业家的文旅跨界实践。
一、四大景区:竺保国的文旅实践与创新
竺保国的文旅版图中,有四个景区最具代表性,每一个都体现了他对文旅融合的独特理解和创新实践。
1.从“市场大佬”到“桃花岛主”:抓住机遇,成功打造金庸IP
1994年,在宁波商界,竺保国已是小有名气。他创办的宁波闲置设备交易市场,为企业闲置机械设备找到了合理再利用的途径,被誉为“红娘市场”。
1997年,他创办了宁波华东物资城市场,这是宁波第一个专业的生产资料市场。市场一开业,300多个摊位就被抢租一空,当年交易额便超过10亿元。
到了2001年,竺保国已经在专业市场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然而,就在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跨行业投资,到舟山市荒僻的桃花岛开发旅游。
当时桃花岛还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岛,岛上鲜有开发的痕迹,野草丛生。竺保国的想法是利用这个岛,建造一个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黄药师“所居住的“桃花岛”。
机会很快来了。2001年5月,竺保国得知张纪中导演要拍摄大陆版《射雕英雄传》,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机遇,决定邀请张纪中到桃花岛拍摄。
然而,剧组给出的条件极为苛刻:必须在开机前建成拍摄基地,否则另寻他处。当时,建设射雕城的场景就是一个山坳,没有道路、没有设计图纸,所有的原材料都要从宁波运到岛上,而距拍摄时间已不到3个月。
“几乎所有人都泼冷水,主要原因是风险太大,投入也太大,很多因素都不利,尤其是建设工期,只有不到80天时间,而按业内的常规,这样的工程一年都建不好。”竺保国回忆道。
但骨子里不服输的竺保国相信,只要去做,就一定能做成。面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带领团队克服了台风、暴雨、运输等种种困难,组建了施工队24小时轮班作业,最终仅用78天就建成了包含黄药师庄、归云庄、牛家村等52个拍摄点的“射雕城”。
这一壮举不仅让剧组如期入驻,金庸先生也亲临桃花岛并为景区题字。后续《天龙八部》《神雕侠侣》《鹿鼎记》等影视剧也在岛上陆续开拍,影视经济现象在桃花岛凸现,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开业一年后,桃花岛游客量飙升至8万人次,到如今更是突破160万人次。桃花岛旅游业的开发直接带动了当地渔民的就业,当地渔民不用再“靠天吃饭,靠海讨生”,而是开起了饭店、卖起了特产、办起了民宿。
受武侠影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热播影响,桃花岛迎来了大量游客,成为舟山海岛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由于带动当地渔民转型转产和海岛致富,竺保国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桃花岛主”。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亲自登岛考察,2015年总书记再次到舟山考察时笑谈金庸笔下桃花岛:“桃花岛,据说金庸没去过,但他笔下黄老邪的桃花岛和这里一模一样。后来就按着小说搞了旅游。”
他的故事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CCTV-2《财富故事会》和CCTV-7《农经》栏目都曾对他进行深度报道,探寻这位“岛主”背后的商业智慧与家国情怀。
桃花岛的成功,让竺保国尝到了文旅融合的甜头,也让他看到了文旅产业的巨大潜力。此后,他又相继开发了蚂蚁岛、浙东小九寨和千岛湖红山谷景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旅开发模式。
2.蚂蚁岛:红色记忆的当代传承
继桃花岛成功开发后,2003年,竺保国将目光投向了与桃花岛隔海相望的蚂蚁岛。
早在20世纪50年代,蚂蚁岛就因成立“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而闻名。刘少奇曾亲临蚂蚁岛,周恩来亲自颁发了“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浙江省普陀蚂蚁人民公社”奖状,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蚂蚁岛精神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2003年,当竺保国踏上这座弹丸小岛时,他看到的不仅是斑驳的奖状和老旧的渔船,更是一个亟待唤醒的红色文旅宝藏。
开发蚂蚁岛,竺保国选择了与众不同的路径。他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巧妙地将红色基因与现代旅游融合:一是打造沉浸式红色体验,在保留原貌的艰苦创业纪念馆旁,打造了实景剧场,游客可以穿着布衫、搓着草绳、织着渔网,体验当年渔民的奋斗岁月;二是推出深度游,使游客“吃在渔家、住在渔家,和渔民一起出海捕鱼”,让都市人真切感受海岛生活。
蚂蚁岛先后被列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舟山市研学实践基地”。
竺保国说:“文旅开发不是涂脂抹粉,而是要让沉睡的价值活起来,让老百姓的笑脸成为最美的风景。”
3.浙东小九寨:从“竹经济”到“绿富美”的乡村振兴实践
2011年,竺保国开发了余姚芝林小九寨。
当竺保国第一次走进余姚芝林村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深思:村民仅靠山竹种植维生,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庄日渐凋零。但与此同时,这里峡谷幽深、溪水清澈。
在与村经济合作社签订开发协议后,他制定了“保护性开发”的原则,经过两年建设,2013年9月,浙东小九寨景区正式开门迎客。
他带领团队精心规划水系景观,让清澈的山泉在错落有致的石滩间欢快流淌。两岸古树苍翠,野花点缀,与蜿蜒的木栈道相映成趣,打造出了“三步一潭,五步一景”的绝美意境。还设置了竹林休闲区、生态步道、咖啡馆、丛林穿越、儿童游乐区等拓展服务。
如今,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5万元增至上百万元,带动周边百余家农家乐、民宿蓬勃发展。
后来,竺保国进一步挖掘了当地历史文化资源,重建了中共浙东临委驻地、茅草屋公社,这里先后获评浙江省党史学习、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省及市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践教育基地、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分会书画创作基地、宁波市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宁波市自然教育基地、宁波晚报小记者社会实践基地等多项荣誉,成为当地经济与文旅产业对接和融合的典范,助推了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
4.千岛湖红山谷:从“无名村”到“氧吧小镇”的生态奇迹
2020年,竺保国将目光投向了淳安县红山岙村。这个以茶叶和毛竹为生的小村落,曾是“人穷往外跑”的薄弱村,没有一分村级经济。
但他发现这里的溪流清澈见底,森林覆盖率超过95%,百余个瀑布连绵不绝。景区开发后,他还发现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32万个,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200倍,因此他将红山谷打造成为了一个“养生福地”,获得了“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红山谷景区于2023年4月26日正式开业,很快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避暑胜地”。央视《新闻联播》《经济信息联播》等栏目多次报道,称其为“全域旅游新热点”。
更可贵的是,景区建立了“村企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以资源入股,享受稳定分红;村民优先就业景区,帮扶村民带动农产品销售,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不断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2025年夏季,千岛湖红山谷景区推出了针对学生群体的优惠活动:中考、高考毕业生凭本人准考证即可免费入园,还能免费穿汉服游览景区,并在检票口领取一份驿站消费优惠券。这一创新举措,既吸引了更多游客,也让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二、北大文旅班:领袖圈层的“加速器”与“共振场”
当四个景区都步入正轨后,竺保国却有了新的思考:“一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一个行业的繁荣才是真正的价值。”
他意识到,过去的成功经验,在日新月异的市场面前,随时可能过时。面对文旅产业的深刻变革,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也需要升级自己的认知。
2023年,他走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旅班,希望找到更广阔的行业视野。
北大文旅班汇聚了中国文旅产业最前沿的操盘手:数字文旅的开拓者、乡村振兴的实践者、文旅金融的先行者。
他坦言:“加入北大文旅班,最大的惊喜不仅是课程本身,还包括名校、名师及同学圈层带来的直接、高效的资源链接与认知碰撞。很多同学在这里通过学习交流达成了合作意向,这个速度和信任度,在其他场合难以想象。”
“这个圈层的长期价值无可估量。”竺保国总结,“它是一个'前沿信息哨所'、一个'危机共担智囊团'、更是一个'跨界创新孵化器'。不同领域领袖的思想碰撞,常常能诞生意想不到的颠覆性项目构思。”
这正是北大文旅班的独特价值所在。它融汇了北京大学20多年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的探索和积淀,依托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多学科交融环境,汇聚了国内顶尖的专家学者与一线操盘手,深度聚焦文旅融合、旅游目的地创新营造、乡村振兴实践赋能、城市更新活化、文旅新业态等国家战略核心领域,致力于培养懂文旅、擅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文化和旅游行业领袖。
对于竺保国来说,北大文旅班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更是一个资源整合、思想碰撞的平台。在这里,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也找到了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
三、文旅人生:与智者同行,与仁者同心
回望竺保国的三十年创业路,从宁波第一个生产资料市场的创办到年销售额几百亿的华东物资城,从金庸笔下桃花岛到千岛湖红山谷,每一步都印刻着创新与担当。
而如今,他正通过北大文旅班,将个人经验转化为行业财富。“文旅产业的未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生态共赢。与智者同行,与仁者同心,这才是走得远的关键。”
或许,这正是他对“与谁同行,决定你能走多远”的最好诠释。竺保国的故事,是北大文旅班作为“行业领袖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
当一群文旅行业的领航者因共同的追求与北大之名汇聚,他们交换的不仅是名片,更是信任、资源、智慧与推动行业前行的磅礴力量。
竺保国在文旅行业书写的奇迹,其背后深藏着一个共识:在文旅产业的高地上,选择与谁同行,往往决定了你能抵达的远方。北大文旅班,正致力于成为这片高地上最闪耀的集结地。
“作为一名企业家,最应该做的事不是赚钱,而是如何回报。我们所开发建设的那么多乡村旅游项目,其初衷就是去帮扶,让老百姓共同致富。”竺保国表示,“最大的扶贫不是给人家多少钱,而是要做造福一方的事情,接下来我还会继续做下去。”
这种情怀,正是竺保国文旅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北大文旅班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竺保国用自己的实践证明:文旅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四、2025北大文旅班,期待你的加入
当前,文化和旅游业处在深度融合发展、高品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深化文旅融合与推动消费升级已成为驱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业,将扩大文体旅游消费置于关键位置,明确部署加速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深度融合、创新消费场景。
面对消费需求持续升级迭代、数字化转型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市场变革加速的时代背景,文旅产业也亟需破解复合型人才短缺等核心挑战。因此,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速培养适应融合创新需求的复合型文旅人才,是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与关键支撑。
北大文旅班旨在培养和提升学员的卓越审美、前沿创新、跨界整合与战略执行能力,以应对文旅融合新时代挑战,引领企业或项目实现可持续增长与价值创造。
主要招生对象包括:
文旅产业核心实践者:旅游目的地开发运营、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实践、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文旅演艺管理、文旅科技与数字创意应用、文创设计与品牌活动策划等领域的企业决策者、高级管理者及核心项目负责人。
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者:寻求在文旅及相关领域实现突破与创新的企业家、投资机构核心决策者及高层管理人员。
文旅跨界融合探索者:来自文化、艺术、科技、商业地产、金融、教育等相关行业,有意向或正在布局文旅产业的高层管理者。
修完规定课程,经考核合格,颁发“北京大学艺术创意与文旅融合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证书统一编号,可在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网站查询。
如竺保国所言:“与智者同行,与仁者同心”。
在文旅产业的新时代,你准备好与谁同行了吗?
主题阅读
交流/咨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