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杜牧《 长安秋望》诗赏析
创始人
2025-08-17 15:01:50
0

【原作】

长安秋望

【唐代】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译文

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登高望远,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

注释

秋望:在秋天远望。

倚:靠着,倚立。

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

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赏析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不是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公元850年(大中四年)杜牧在长安,且多咏长安景色,故应是诗人晚年居住在长安所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有这样的记载:“金刀龟背所以分财利通有无者也........
原创 《... 《亮剑》作为近年来的经典军事题材电视剧,对许多观众来说,其情节和人物形象仍然历历在目。 其中,一位硬...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回首往昔,那段时光仿佛被老照片凝固。 与那些...
松赞干布的角度看唐太宗 松赞干布眼里的唐太宗:天才的尽头究竟有多远? 如果天才也分等级,那松赞干布显然在巅峰之列。但问题是,...
原创 诸... 据吴蜀双方联盟协议,攻打魏国时,要两边夹攻,设想是好的,但是相隔太远,造成信息不对等,所以几乎没有什...
原创 排... 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的一母同胞,因为哥哥多尔衮的庞大影响和其极富传奇色彩的人...
原创 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非常早熟的文明,尤其是政府组织和理论模型,可以说是远超其他文明。...
原创 三...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接到了三野改编兵团的新兵团司令名单。原本正在热火朝天地筹备第...
原创 珍... “文化像水,而领土就像盛水的盘子,当盘子被分裂地四分五裂,水怎么还盛得住?” 自清朝晚期以来,我国便...
原创 为... “诸军火器年年给,不为天山看打围。”——纪昀 火器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约在公元9世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