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非常早熟的文明,尤其是政府组织和理论模型,可以说是远超其他文明。
但是政治的早熟,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一切都是成熟的组织模式之后,创新的可能性就被扼杀了。
比如说说,从秦始皇开始到溥仪的两千多年里,关于国家的形态,一直都在郡县制和封建制里面打转转。
无数个聪明的头脑,都在用各种方式验证和对比着,封建制有什么好处,郡县制有什么好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有什么利弊,总之就是在郡县和封建里面打转转,完全不知道还有第三种的可能性。
在皇帝问题上,这种创新可就更小了,自从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此后历代所有皇帝都以此为榜样,孤家寡人父死子继,一切都是被设定好的,两千多年里没有一丝丝改变。
但历史上有个人,他很厉害,为中国的皇帝制度,打开了另一种可能,就像罗马帝国的皇帝那样,不是世袭产生的,这个人就是王莽,
一个总是被戏称是穿越过去的人,因为他做的那些事,都太超前了,最终以最崇高的理想,迎来最惨烈的失败,王莽究竟为中国历史打开了怎样一种可能,最后又是如何失败的,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大家印象中王莽的另一面。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为了能够巩固统治,开始重用儒家的叔孙通制定礼仪,刘邦见到看起来没什么用的儒家,居然能让让平时那些桀骜不驯的大臣们,变得一个个走路服服帖帖规规矩矩,心理那叫一个高兴。
儒家在汉朝设立的有博士官,朝廷对儒学也非常重视,到了汉武帝的时代,董仲舒提出的理论被接受之后,从此汉朝就进入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阶段。
很多制度,不管他发明出来最初是用来干什么的,只要他发展的时间足够长,就一定会变成跟最初不一样的东西。
汉武帝在位50多年,最初是想利用儒家,没想到经过长时间的儒家洗礼之后,整个社会的儒学风气很浓,产生了一大批笃信儒学的官员。
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按理说真心相信的人越多越好,但是没做到皇帝那个位置上,你理解不了皇帝是怎么想的,皇帝从来都是说一套做一套,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外儒内法。
对外宣传儒家的那一套,实际上信奉的却是法家的那一套法术势的权谋术帝王术,但你对外宣传得多了,可真的就有人信了,比如说王莽,他就是狂热的儒家信徒。
王莽是个非典型外戚,一般人印象中的外戚,都是不学无术,纯粹靠关系上台的那种人,但王莽不一样,他以为父亲早死,所以在家族中属于完全被人忽视的对象,他的成功全靠自己的努力。
王莽从小就勤学好问,尤其是喜欢儒家那一套,在王莽这里可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而是以最严苛的儒家标准道德礼仪来约束自己。
比如说有一次,他的儿子失手把一个奴婢打死了,王莽居然就硬逼着儿子自杀了,在汉代奴婢的地位等同于财产,按照通行的观念,打死个奴婢赔点钱就是了。
但王莽就不同,他不是以普通的道德来要求自己,而是以儒家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儿子打死了人,那就得以命抵命。
很多人说,王莽这是作秀,纵观王莽的一生,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完全用儒家最高道德来要求自己的人,这样的人成为理想主义者,不要说这样的人没有,只是比较少而已,王莽就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
那他篡了刘家皇位这事儿怎么说,王莽那根本不叫篡,那叫根据五德理论,汉朝的天命已经结束了,现在天命该降到他们老王家了。
尤其是当全社会都相信这个学说的时候,王莽登上皇位,就成了一件众望所归的事情,这一点很重要。
当时的王莽,没有军权,没有强迫,靠的就是全社会都相信这个天下就该王莽来管理了,当时上书请求给王莽加九锡的文件哟多少呢?
487572封。你说怎么还有零有整,搞得这么精确?有人算过,谁啊?《汉书》的作者班固,他跑到档案室里一件一件查的,487572封。
要知道在古代大多数人都是文盲,这样一个数量,可以说是把长安附近所有的识字的人都给包括进去了,足见王莽当时的号召力有多大。
就这样在民意的裹挟之下,王莽真的就被推举为皇帝了,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民意上台的皇帝,创造了中古历史的另一种模式。
很多人都怀疑王莽的动机,其实很简单,王莽和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都是真诚地相信,老刘家的江山到处为止了,谈不上篡权。
而且王莽当上皇帝之后的所作所为,充分证明了,王莽满脑子就是要恢复他心里那一套儒家的最高理想,而且是毫不保留和妥协的去完成那些虚无缥缈的古代制度。
但上古的制度谁也没见过,儒生们却坚信,古代的制度是最完美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于是在王莽一系列改革的作用下,整个西汉被折腾的不像样子。
王莽做了15年皇帝,跟秦始皇一样,最后是天下蜂拥而起,短暂的新朝就这么结束了,我们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如果秦始皇和王莽没有那么快失败的话,可能他们会一直被人歌颂的,因为他们都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制度。
尤其是王莽上台的方式,完全符合儒家伦理里面的禅让,只可惜王莽败了,此后的改朝换代除了流血没有背的选择,禅让也名存实亡,成了在逼迫下的不得不同意。
关于王莽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