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4月份,香港苏富比古代书画 “石渠宝笈” 专场拍卖上,有一元末明初时期的草书卷拍出了高价,最终是以2.5亿港元的惊人高价成交,远远超出了拍卖前所估值的价格逾价20倍之多,同时也创下了苏富比中国书法品类的历史最高价。
而此草书卷就是饶介写的《草书韩愈柳宗元文卷》,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次的主人公饶介其人吧,对于此人相信对他了解或知道他的人很少,若不是此次拍卖会上拍出如此高价,相信在现在的书法圈之中也少有人能关注到他。
他字介之,号芥叟、醉樵,江西省临川县华盖山人,故自号华盖山樵。他出生于元代的一个普通家庭,相传是康里巎巎的徒弟,见于解缙《书学传授》记载:“康里子山在南台时,临川危素、饶介得其传授”。
少年时的饶介自小就接受了教育,他的才华很快便崭露头角。青年时期的饶介,凭借着对文学和书法的热爱,开始在江浙一带游学。
那时的江浙地区,文化繁荣,文人墨客云集,这为饶介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环境。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与当地的文人广泛交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
在众多的文人中,杨维桢对饶介的才华尤为赏识。杨维桢是元末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在诗文和书法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得到杨维桢的提携,饶介得以进入更广阔的文人圈子,他的名字也开始在文坛上传播开来。然而,饶介并没有满足于仅仅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他对书法的热爱促使他不断深入探索。
他的书法从此帖便可以看出其书技之高超,也明显可见是学怀素的笔法,他把怀素那种狂放洒脱的感觉,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笔法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看他的字,起笔的时候总像从空中顺势而下,笔尖斜着轻轻落在纸上,特别有动感。而运笔的时候,笔锋大多保持在笔画中间,写出的线条力道十足,就像用锥子在沙地上刻画一样,扎实又有力量,质感特别厚重,还带着一种温和有力的韵味。当然,笔画里也少不了那种清爽飘逸的细微笔丝,显得灵动又自然。
他的这帖书作是在至正二十一年也即1361年创作的,当时饶介刚担任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之后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姑苏。此作的内容是其用草书录抄的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和柳宗元的《梓人传》,可见其书风是习得怀素的《大草千字文》和《自叙帖》,笔法豪放不受拘束,线条十分优美,看起来就像狂风呼啸、万马奔腾,还形成了飞白的效果。
作品开头的《送孟东野序》,是用 “二王” 的笔法来起笔的,运笔从容不迫,舒展自然。写到 “物不得其平则鸣” 这句时,笔锋突然转变,学着怀素那种 “骤雨旋风” 般的迅猛气势。
而书写《梓人传》的时候,又融入了张旭“孤蓬自振” 的那种灵动姿态,字的结构有的地方奇特挺拔,像悬崖上坠落的石头;有的地方笔画连绵不断,又像江河奔涌向前。
但是他的命运却是有点……,他经人举荐出任朝廷官职,之后又因张士诚聘任而在张士诚手下当职,张士诚都知道,他偏安一隅并无远志,在元末几大势力之中首先被老朱家灭掉的就是他,朱元璋攻陷平江后,饶介被俘至南京,后被处死。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