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步入改革开放新时代。
次年,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边画了一个圈,将沿海城市:深圳、珠海、汕头等设为经济特区,中国经济瞬间腾起,奔向了史无前例的春天。
18年后,这位老人,再次挥下神来之笔,让重庆"脱川"成为继北京、上海、天津之后的第四个直辖市,同样也成就了重庆如今的辉煌
"一带一路" 中国西南方向的联结点、中欧班列始发地、海陆新通道运营中心、新旅游"网红城市......”
而画下这浓墨重彩一笔的老人,正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行政区划改革历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设立中央直接管理的直辖市更应慎之又慎,为何邓小平偏偏料事如神般选择了重庆?四川省被一分为二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政治选择和经济的考量?
川渝三次分家
"巴蜀"之地这一叫法,可谓是由来已久,最早甚至能追溯到西周时期。巴既指巴渝(今重庆一带),蜀既指蜀地(四川)。自古巴蜀一直不分家,直到到了近代之后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重庆并不只有一次"离家出走",民国成立后,中国三次将重庆从"巴蜀"中划分出去,成为中央直接领导的"直辖市",它的彻底独立是早有铺垫的。
第一次是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由于上海沦陷,原作为蒋介石国民政府老巢的南京也岌岌可危,于是为了战略需要,蒋介石决定迁都于较为安全的大后方"重庆",并把重庆作为临时国民政府的首都。
第二次则是1949年解放军在解放重庆之后,考虑到重庆曾作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历史因素,于是西南军政委会便在重庆进行了驻扎,重庆再次成为了宠儿,再度做起了中央直辖市,不过可惜的是,1954年其直辖市的称号又再被取消并划入四川。
第三次分家,就是在43年后,邓小平最终确立,重庆与四川“分家”,成为直辖市。
这样看来,重庆这座城市,也历经了不少跌宕起伏的变迁,而他之所以能成为直辖市,并不是简单的"历史巧合",而是经历了从表至里,从浅至深的考量。
成渝“两兄弟”,一碗水端平
以前的老重庆仅仅只是小小的一块地,面积还没有一个市大。于是中央开始进行深化改革,在四十二年间不断实施了重庆扩张计划,将周围四川,贵州的一些乡,县都转让给了重庆,特别是在1997年,由于三峡工程的原因,中央又把面积庞大的四川所属万县、涪陵和黔江大部分地区划归重庆。原来十分"瘦弱"的重庆也逐渐壮大起来,占地面积已经达到了8.24万平方公里。
而这时中央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重庆虽然土地面积扩大了,但它却承受了它不该承受的"重量"。据中央人口普查显示,在未划地给重庆之前,97年重庆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3042万。而这是什么概念呢?97年四川虽然占地面积达到了48.6万平方公里,但人口却仅8429万人。重庆相当于以四川六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四川接近一半的人口。通过这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很显然地发现,重庆和四川必定有一方是被严重限制发展了的,而这一方只能是重庆而非起领导作用的老大哥四川。
中央虽有意对重庆进行特别关照,实行了扩增规划,人口虽在不断地提升,经济却没有被带动起来,丝毫没有达到中央预设的期望值。那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当时成都也急需发展,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成都吸引了绝大部分的资源和经济,这便极大地打击了重庆发展的积极性。很多资本家因为其战略地位的次要性,根本不愿意到这里投资。发展消极、投资饱和、价值有限成了重庆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问题。俗话说,人多肉少。人多了,积极性反而降低了,应得的资源分配也就少了。
这时,曾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改革开放发起者的邓小平同志,对重庆的发展问题十分关注,由于西南军政委员会也曾驻扎于重庆,因此他对重庆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一直尽其所能的促进重庆的发展与崛起。可以说重庆市发展所踏出的每一步,背后都有一只无形的手在默默推动。
1980年邓小平乘坐"东方红33号"轮船沿重庆一路顺江而下视察长江三峡与周边地区的发展情况。望着这两江环绕的美丽山城,邓小平不禁感叹道:"这样壮丽的地方不该被埋没!"这一次的视察工作,让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对四川与重庆的发展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了解。于是邓小平并带领中央着手改革调研与发展计划。中央首次提出将重庆从四川划分出去的精确时间应该是在1985年。
三峡工程的"好帮手"
1985年1月19日,邓小平在南方刚刚结束了广东的一场会议后便前往了三峡工程,向三峡工程小组组长李鹏询问起三峡工程的情况。
李鹏汇报说:我们正在考虑是否专门为三峡工程淹没区近113万人口的迁移与安置问题,成立三峡行政区,那这个行政区该如何推动呢?我们想到了重庆市,毕竟大城市的工业经济基础和人才方面的支援,不仅便于发展经济,还可以用于推动三峡工程建设。邓小平听后则创举性地表示道:在此基础之上,我认为四川太大,不便管理,可考虑划为两个部分,一个以成都为核心,一个以重庆为核心。"从目前成都和重庆各自的发展来看,邓小平的这个做法确实让人拍案叫绝,但当时只是因为中央考虑三峡工程的规模极其庞大且耗时长久,且最主要的问题是安置好移民,而大部分的移民都迁移到了重庆,重庆承担了三峡库区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移民,其外迁人数之多,工作之复杂,难度可以说是前无所有。所以实际意义上把重庆从四川划分出去,在当时只是为了更好地单独管理,并没有更深层次的发展计划。
所以在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从四川划分出去"的大胆构想之后,一直到90年代,重庆的发展仍旧不见起色,邓小平对此颇为不满,更加建议中央就重庆的发展要引起重视,重庆开始从四川划分出去的设想也开始在90年代初开始提上中央的议事日程。此后,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人都先后到重庆视察并且都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自此,中央终于下定了将重庆划分出去的决心。1997年,经国务院一致通过,我国正式把重庆与四川一分为二,并将其设立为受中央领导的直辖市。
给政务"减负"
前面我们说到,刚开始中央并没有考虑将重庆从四川划分出去。但这样一来,三峡地区与重庆的政务工作,都落到了四川政府的头上,工作极其繁重甚至还有交叉重叠的部分,于是将重庆从四川划分出去,便能极大的减轻四川政府的工作量和一些重复的问题,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实际上1996年重庆市政府早已有先见之明,率先考虑到这个问题,于是便向中央建议将三峡地区划归重庆下辖管理,中央也是给予了这个意见赞同。
基于直辖市的性质出发。我国对"直辖市"的定义是:直辖市与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同一等级,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直接管辖。因此,中央之所以将重庆划分为直辖市的原因之一是为了避免地方政治工作的重叠与交叉,所以将重庆脱离四川是必须为之。也是对直辖市定义的一种表现。
战略国防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定都的选址产生了争议,一个是南京另一个便是北平。而最终确立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为首都的原因,就是从地缘政治上考虑的:北京离日本和我国港澳台地区,都较南京更远,一旦发生变故,我们才有充足的时间最好应对。
道理都一样,三峡大坝作为世界第一大水利发电工程,一旦被破坏,对百姓来说无疑是场毁灭性的打击,因此这里变成了兵家必守之地。而将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对于三峡大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重庆设为直辖市,是因为直辖市政治等级地位高于各省,军事防备力量较强,一旦三峡大坝出了什么问题,中央可以很快从重庆调集兵力,保护大坝。虽说如今是和平年代,这种问题发生的几率较小,但中央却必须得考虑到这个问题。
以上便是我国将重庆从四川省划分出去的综合原因。但不论基于何种考虑,都体现了我党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我国伟大复兴所做出的奋斗。
邓小平更是不愧为时代的伟人,他高瞻远瞩下的"神来一手",开启了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新时代,所以说重庆能有今天的发展,是离不开邓小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