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蜡板和笔 / 图片来自 Peter van der Sluijs
探索古代书写所使用的材料。
作者:Alyssa Adams
从我们学会在洞穴墙壁上绘画的那一刻起,人类对记录信息和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城市被建造,社会和文明诞生,我们所熟知的这个世界永远地改变了。虽然写作最初是符号和绘画,但它很快就发展成多种语言,并使用黏土板、莎草纸、丝绸和纸张等多种媒介来记录信息。
大约在公元前 3500 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一个古老部落——苏美尔人,发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发现。附近的河流中发现了可以塑造成罐子、瓮和书写板的黏土。在这些板子还湿润的时候,人们用最早的书写形式——楔形文字在它们上面进行刻画。[1] 早期的楔形文字与洞穴壁画非常相似;这两种刻写形式都使用了物品、天气甚至情感的图像表示。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开始在墙壁以外的物体上用书写工具记录信息,例如在湿黏土中压印图案。当黏土被晒干后,它会变得稍微坚硬;然而,通过将板子浸泡在水中并使其平整,板子可以重复使用。通过使用这种技术,黏土板成为了一种多用途工具,取代了大多数洞穴书写。只有当这些板子在窑中烧制或被遗留在燃烧的房屋中时,它们才会变得坚硬,其信息才会永久地刻在板子的表面上。
包括阿卡德人、巴比伦人和苏美尔人在内的主要文明在美索不达米亚(现称为中东)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泥板和楔形文字。[1] 书吏经常使用这些泥板来记录历史事件,如干旱、丰收或新领袖的登基。尽管楔形文字被官员使用,但普通民众也使用泥板上的图画作为讲述故事和记录物品的方式。[2] 在这些古代社会中,识字率很低。[3] 那些能够识别楔形文字含义的人属于少数精英,并掌握着这些群体的大部分权力。由于这个原因,任何拥有识字优势的人都可以控制普通大众。
虽然它并非一项颠覆性创新,因为并没有被它取代的材料,但泥板为书写技术铺平了道路。当人们发现泥巴是一种有用的书写和绘画媒介时,文明得以繁荣和扩张。政府系统有记录信息的能力,甚至平民也能通过泥板上的简单设计作为标签来识别物品。[2] 在某些地区,贵重物品会被放入泥制罐中,并在硬化的泥上刻上设计,用以识别内容。曾经口口相传的故事现在可以刻在泥板上,而宗教文献则记载了神灵及其对祭品或供品的需求。[3] 祭司能够征收税款,因为他们能够“阅读”神灵向他们刻下的内容,大多数人只是遵循他们的规则。这些宗教领袖能够更好地记录应缴的税款和谁忠诚。[4] 能够永久记录信息导致了更先进的文化和更精细的治理体系。
尽管泥板是记录系统的突破,但也出现了问题。泥板通常很重且易碎,即使它们是耐用的媒介之一。运输这些泥板可能很麻烦,尽管它们以信件的形式使用,但它们并不像即将到来的那样方便。
莎草纸,在埃及最为常见,公元前 2500 年时被用作最早的类纸张书写媒介。将芦苇条以相互垂直的两层铺开,压合在一起形成纸张。由于制作方式,纸张的一面有水平线,另一面有垂直线。[5]
切割纸莎草茎的不同方法及纸莎草纸的制造[1] / Aethralis
这种材料虽然耐腐朽,但由于它是由纤维素制成的,在遇到较潮湿的气候时会容易发霉。过了许多世纪后,埃及周边的其他文明才开始使用不同的材料来书写。
大约在公元前 600 年,中国的远东地区开始使用劈开并编织在一起的竹竿进行书写记录。据一些资料记载,商朝时期(公元前 1250 年)就已使用竹简,尽管没有遗留下来的文物。[6] 到公元前 400 年,中国开始从竹简过渡到使用丝绸作为主要的书写媒介。丝绸比竹子昂贵得多,而且更
重要的文件最初是写在竹子上的,然后被抄录到丝绸上。这两种媒介在西国都非常有需求,因此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就此开始。
纸草在东方没有那么多贸易路线,因为它主要在埃及及周边国家使用。他们干燥、温暖的气候非常适合易受潮的介质。[7] 希腊和罗马是附近从埃及进口纸草的国家。这些国家用纸草制作官方文件、账簿、故事和其他书写材料。尽管纸草是埃及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并没有
人们能够接触到这些材料。这主要是因为许多文明缺乏识字能力和资源。再一次,担任高级职务或具有宗教背景的人接受了阅读和写作的培训。在希腊或罗马社会中,普通人通常不会拥有用于个人用途的莎草纸,除非他们非常富有。
由于丝绸之路,许多国家现在能够接触到来自中国的珍贵物品。丝绸和竹制品成为那些能够负担得起价格的人的主要渴望,并从印度和埃及一直传播到欧洲!
“丝绸之路”:以下是被贸易路线影响的 major 国家[1] / Wikimedia Commons
像巴格达、加尔各答和西安这样的城市是贸易繁荣的主要热点。西安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市(多元文化)城市之一。[8 这些城市之所以繁荣,是因为对许多产品的需求,包括竹子和丝绸。
莎草纸使得携带书写材料变得容易得多。人们不再需要携带庞大笨重的石板,而是可以将卷成捆的莎草纸随身携带,从而能够运输更多信息。[9] 莎草纸还可以使用墨水或木炭书写,而不是像陶土石板那样需要雕刻。在书写之前,可以将多张莎草纸制作并储存起来,而陶土石板则是在书写时制作的。这些莎草纸还可以粘贴在一起,制成卷轴形式。[7] 大学和图书馆的起源发生在莎草纸逐渐流行的时期。亚历山大图书馆据说仅拥有超过 50 万卷莎草纸;试想一下,要储存那么多陶土石板!
竹子和丝绸也在整个东方世界创造了更大的市场。尚不清楚中国商人是否真的远赴欧洲销售他们的商品。这些早期的销售人员会向其他商人销售,然后商品会在已知的世界中分销。随着商品的分销,贸易路线沿线的社会因通过的人流和物资的多样性而繁荣起来。[10] 疾病和宗教通常沿着这些路线传播。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普及。卷轴对佛教来说非常重要,木制和陶制板也同样重要。抄写经文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僧侣们虔诚地练习以制作精美的手写文本。尽管大多数作品都是通过记忆来传承的,但由于宗教反作用力,写作中出现了变化。其中一些变化包含了由不同信仰的人为佛教宗教编写的错误思想。 基督教殖民者和共产主义革命者多年来都摧毁了许多佛教文本。[3] 由于这个原因,这些文本不断通过多次抄写而复兴。
莎草纸是第一种类似纸张的材料,它在当今社会使用纸张时也存在类似问题。潮湿的气候对莎草纸造成了破坏,如果制作不当,纸张可能会轻易散开或撕裂[5]。在埃及,对新创材料的需求并不高,因此莎草纸的普及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顶峰。虽然竹子柔韧且轻便,但在潮湿的气候中并不如丝绸耐久[3]。这两种材料连同莎草纸都比泥板更便携和高效;然而,它们容易撕裂、着火和发霉。
在公元前 100 年左右,由于中国东南部发明了造纸术,写作的未来永远改变了。纤维素纤维在水中被捣碎,直到形成糊状物,然后收集在筛子上并干燥后使用。[11] 这些纤维通常是其他地方无法使用的麻类废料。虽然造纸技术在亚洲传播,但它不会
直到 11 世纪之后才传入欧洲。一旦纸张传入欧洲,就发生了至今仍存在的巨大变化。
许多社会在官方政府事务中使用纸张。中国最初开始使用纸张,甚至埃及的社会也使用纸张;尽管他们使用不同的纤维制造。欧洲也使用纸张;然而,他们使用旧破布来制造他们的版本;[12]。将纸张张粘贴在一起并悬挂在木块上,以创建类似于莎草纸卷轴的卷轴,只是更耐用。[9]。像所有新技术一样,纸张在许多年都是相当昂贵的。在谁可以使用或想要纸张方面,识字也是一个问题。在欧洲,有色人种和所有女性大多是文盲。有权势、高社会地位、宗教团体或财富的人是唯一拥有纸张的人。这个群体也构成了大多数被认为是识字的人口,无论是在写作还是在阅读方面。
纸最初被用于包裹物品,直到人们意识到这种材料的耐用性超过了竹简或丝绸片。[3]
“中国麻纸” 公元前 100 年左右 / Wikimedia Commons
像竹子、丝绸和莎草纸一样,纸比泥板更容易运输,在潮湿气候中也能更好地保存。由于它更耐用,许多纸张会被缝合或粘合在一起,并连接到木制的手柄上,制成卷轴。一个标准的卷轴大约有 20 页或约 5 米长。在书册发明之前,无论使用纸还是莎草纸作为载体,卷轴都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9]当纸最终在 11 世纪传入欧洲时,它的使用呈指数级增长。
现在,人们可以将信息写在比动物皮制成的羊皮纸更便宜的这种材料上。[3] 早期的纸张相当昂贵,但人们通过改进使其成本降低,这在这些社会中引发了积极的变革;最终导致了我们今天所知的纸张。
虽然纸张耐久,但容易撕裂且易燃。最初造纸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明了更好的造纸方法。在欧洲,破布是造纸的流行原料;然而,直到发现木材是造纸过程中的合适部分,纸张的价格才得以降低。[3] 卷轴在携带时往往有些笨重,阅读起来也很困难;要阅读单行文字,必须展开整卷。在没有空间的情况下,这很困难;手抄本(codex)的发明帮助解决了纸张时代初期出现的问题。
从楔形文字的使用,到在板上刻画的符号,再到卷轴上使用的纸张的发明,用于书写的各种媒介塑造了我们所知的书写和记录的历史。从这一点出发,随着书册的发明,世界继续变化,最终取代了卷轴。
源自《书籍史:从泥板到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