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村蚝壳墙。 受访者供图
大岭村村貌。受访者供图
大岭村龙津桥。受访者供图
菩山脚下、玉带河畔,在车水马龙的番禺,隐匿着一座岭南古村——大岭村。这个有着900多年历史的古村,是广州第一个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村,也是番禺最古老的村落之一。
“祖宗遗训在庭堂,种田还需读文章”。龙津桥、大魁阁塔、墨砚池、玉带河……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该村“文房四宝”景观群,耳濡目染下,该村人才辈出,历史上曾出过1个状元、5个进士、14个举人、6个贡生,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学霸村”。
大岭村的独特魅力何在?近年来,大岭村以遗产为根,以文化为魂,以村民为主角,以创新为动力,在遗产保护与活化、旅游品质提档、多元主体共治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点,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出鲜活可鉴的“大岭经验”。
南方日报记者 钟晓宇 傅鹏
古村“上新”
最近,大岭村又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火”了一把。
几个月前,广东最大的黄大仙信仰场所——赤松宫复建完成。重建后的赤松宫将岭南建筑风格与大岭村古村风貌相融合,建筑形状为葫芦和如意的宫观、黑白与红黄的色彩对撞、引人入胜的文化故事,成为大岭村又一旅游热点。
大岭村有900多年的历史,依山傍水,古村落沿玉带河一端环绕,呈现半月形的形状,玉带河随着水流汇入砺江涌,再奔向珠江狮子洋水道,形成“山—水—村—田”聚落格局。
俯瞰大岭村,“砺江涌头,半月古村”是该村格局最突出的特色,以一条古街为主轴,旁生里巷,形成“鱼骨状”的街巷格局。“我们的村民都很爱护村里的一砖一瓦,村里的古建筑都保护得很好。”大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国辉介绍,大岭村拥有保存较完好的岭南风格建筑群约9000平方米。
保存好,更“活化”好。今年4月举办的大岭村乡韵巡礼活动,以一场面向萌娃的开笔礼、一场大魁阁塔旁的故事会、一场雅俗共赏的“私伙局”,面向新受众、创新形式,展示了该村在习俗、古建筑、民乐等方面的历史底蕴。
漫步大岭村,既有龙津桥、大魁阁塔、显宗祠等历史古迹,也有粤核源、豪石堂、山川方物等艺术工作室,共同讲述着大岭村过去与现在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来了又来。
艺术家来了
“村民们常开玩笑,艺术家们已经是大岭村的第十生产队。”陈国辉说,村里本来有九个生产队,如今来村里的艺术家们开起了一众艺术工作室,村里都把他们当做自家人,已经密不可分。
艺术家“扎根”大岭村故事,要从第一个入驻大岭村的核雕艺术家彭德平说起。2016年彭德平带女儿来大岭村写生,一眼看中这里。后面的故事也就水到渠成,随着来的次数越来越多,彭德平便在大岭村办起艺术工作室,大岭村因此在艺术圈传开,如今已集聚20多个艺术工作室。
来大岭村获取灵感的同时,艺术家也和村民做邻居、做朋友,帮助村民掌握非遗技艺、参与古村的文旅开发,实现了“艺村一体”的新探索。
一方面是带来新点子。“艺术让当地村民了解了新的文化,村民更会明白大岭村传统文化的珍贵。”驻村艺术家吴小磊说,他在大岭村进行墙绘时有很多村民围观,他们虽看不懂他在画什么,但依然夸赞很漂亮。如今村里的一场活动,往往是艺术家们出创意、出点子,村里出场地、出人力,再通过招商招揽主办方,大家一起出力,办起既“土”又“潮”的新活动,获得了良好反馈。
另一方面是全面参与乡村运营。“艺术家出点子,村民来投票。”陈国辉介绍,该村还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达成村校合作协议,在保留大岭村地域性建筑特色的前提下,设计14套农房方案图集,引导符合建房要求的村民选择具有岭南特色、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的设计方案,赋能农房建设管理。
“大家把大岭村当成自己的家。”陈国辉说,艺术家和大岭村共同成长,这只是开始,该村也会持续探路,吸引更多人来到大岭村、爱上大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