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六盘水师范学院“童梦教育,情暖乡村”团队在钟山区南开乡南开中心校,以“艺术疗愈初体验·深度需求倾听·联结赋能成长”为主题,通过曼陀罗扎染工作坊与家访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为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合照。通讯员李靖童摄
指尖生花:传统技艺打开心灵之窗团队
以“文化传承+心理辅导”双主线为核心,在钟山区南开乡南开中心校正式启动“指尖色彩,心的绽放”曼陀罗扎染活动。活动伊始,志愿者通过绘本故事《彩色的魔法布》引入主题,用生动情节讲解扎染工艺的千年传承,同时设计“颜色情绪猜猜乐”互动游戏——让孩子们用不同染料颜色对应喜怒哀乐,在轻松氛围中引导他们识别并表达内心感受。
进入实操环节,12名志愿者化身“成长伙伴”,采用“1+3”分组模式深度参与:每位志愿者负责3名孩子,从棉布固定、绳线捆扎到染料配比、浸染时长控制,全程示范传统扎染技法。
图为团队成员在向学生展示扎染过程。通讯员 李靖童摄
过程中,志愿者既讲解“扎结松紧决定花纹疏密”的工艺原理,又留意孩子们选色、捆扎时的细微反应,将文化技艺传授与心理状态观察自然融合,让传统工艺成为孩子们表达自我的载体。针对部分儿童因染色不均产生的挫败感,创新运用“优点轰炸”鼓励法,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
图为成员在和学生一起制作扎染。通讯员 李靖童摄
志愿者紧扣作品细节精准鼓励:“你这个螺旋纹像龙卷风一样有力量!”“这个蓝白渐变像天空和大海的拥抱”,温暖话语迅速化解了孩子们的沮丧情绪。三年级学生王志鑫起初因作品瑕疵面露难色,在志愿者持续陪伴指导下完成第二件作品后,不仅重拾信心,更主动担任“小老师”手把手指导同伴,其从退缩到自信的转变被团队列为“艺术疗愈典型案例”。本次活动共完成扎染作品46件,其中28件由孩子们主动赠予家人,形成“作品承载情感、情感促进联结”的良性互动循环,生动展现了艺术疗愈在构建儿童情感支持系统中的实践价值。
图为团队和学生合照。通讯员李靖童摄
家访连心:深度调研夯实服务根基
下午开展的家访活动,在留守儿童熊康中,志愿者通过“愿望漂流瓶”游戏,发现其“想和爸妈视频时不流泪”的微心愿,后续将纳入“云端陪伴计划”。
图为成员在介绍“计划”。通讯员李靖童摄
针对部分家长存在的“心理健康=性格软弱”认知误区,志愿者运用“孩子成长树”隐喻沟通法,用“树干(家庭支持)—枝叶(心理状态)—果实(成长成果)”的生动比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大部分受访家长表示愿意参与后续家长陪伴辅导活动,为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奠定基础。
图为家长在接受采访通讯员李靖童摄
实践育人:青春力量点亮乡村教育
此次活动创新推出“艺术疗愈+心理调研”服务模式,通过曼陀罗扎染工作坊与家访调研的深度结合,提炼形成“观察-共情-赋能”三阶段辅导法:先动态观察儿童创作表现捕捉心理状态,再以共情姿态建立信任联结,最终通过正向反馈激发内在动力。这一模式在实践中成效显著,正如志愿者日志所记:“当孩子们把带着体温的扎染手帕小心翼翼塞进我掌心,用清澈眼神说‘老师你也要开心’时,那些针脚里藏着的信任与依赖,让我真正读懂了‘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厚重含义。”
图为团队和指导老师合照。通讯员 李靖童摄
据悉,活动主办方将根据此次观察评估结果,细化后续团体心理辅导、个体陪伴及家庭支持计划,持续为乡村儿童提供更具针对性与可持续性的心理互助服务,助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图为团队和指导老师合照。通讯员 李靖童摄
六盘水师范学院
通讯员 张文华
编辑鲁媛
二审刘定珲
三审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