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昔日的小众写生地,蜕变为拥有标准化服务体系的“油画小镇”......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以下简称恩和乡),一幅幅“油画”勾勒出文旅融合的新画卷。
“我来恩和三次了。以前来写生需要托朋友找住处;现在可以直接住在民宿里,画材不够驿站就能补,省心多了!”在当地俄罗斯族特色民居“木刻楞”改造的民宿中,刚刚采风归来的旅法画家张子夫讲述了自己在恩和乡写生的经历。
恩和乡当地传统民居“木刻楞”。高云倩摄
张子夫口中的变化,源于今年恩和乡创新推出的“油画驿站”服务模式。恩和油画写生驿站负责人高程禹介绍,过去画家和师生前来写生,虽然可以向当地有关部门申请特别支持,但对接流程较长、接待规模也有限。而油画驿站则通过市场化运作,整合了当地特色民宿、餐饮、交通和采风资源,搭建起“一站式”服务体系。今年8月,驿站即将迎来首批高校研学团。师生将入住当地村民经营的民宿中,一日三餐、采风往返交通由驿站统一调度,画具耗材也可就近购买。“老师们不用再分心对接琐事,可以将省下的时间用在教学和创作上。”高程禹表示。
游客正在拍摄恩和油画写生驿站。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驿站以沉浸式、民俗化的“一站式”服务为画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和收益。“经营民宿的老板娘也非常热情,昨天晚上还送了我们好几道菜。”张子夫对当地居民的热情赞不绝口。同行的画家马炜红也补充了自己在恩和的生活感受:“这里空气新鲜,周围景色也好,当地人非常和善。‘木刻楞’里面仿佛开了空调一样凉爽!”
这座“入眼皆可入画”的边境小镇,沉淀着俄罗斯族百年的民族传承,以其独特的景色吸引着无数画家前来采风。“恩和的光线干净、色彩明亮,构图层次分明,是油画创作的理想场所。”画家刘路云表示,恩和乡那成片的黄色油菜花与茵茵绿草、蓝天白云相辉映,给人的视觉冲击效果完全不同于她过去在江南写生时所见。“江南的色调柔和,而恩和的色彩格外鲜亮、层次丰富,两者风格迥异。”在她看来,这种鲜明的对比感,不仅是对色彩理解的有力训练,也拓宽了画家艺术表达的边界。
航拍视角下的恩和乡。马瑞临摄
“绘画讲究灵感,而灵感来自新鲜感。”在张子夫看来,恩和的吸引力不仅在于视觉。他提到:“像额尔古纳河这些地方,所展现的不仅是城市风景,更饱含了情怀。这种地域性的美感,是别的地方不具备的。在恩和,这份真实可感的新鲜感和独一无二的地方民俗风情,为画家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艺术创作所需要的灵感养分。”
恩和乡能吸引众多画家,并非一日之功。早在2017年,当地政府便前瞻性地将乡文化站改造为“油画写生基地”,开启了打造“油画小镇”品牌的历程。多年来,通过持续举办国内外艺术交流活动,恩和乡在艺术界逐步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吸引了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师生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画家等艺术名家前来采风。在恩和乡的“油画写生基地”展厅,如今已挂满了艺术家们以“恩和”为主题的油画作品。
“油画驿站”模式的建立,实现了从“点对点”对接到体系化发展,是恩和乡在既有品牌基础上,鼓励市场化创新、提升服务能级的成果。“恩和油画小镇”正成为呼伦贝尔市“油画之城”建设中的亮丽一笔,也成为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收藏于恩和油画写生基地展厅的精美画作。高云倩摄
2024年,恩和乡乡村旅游接待人数61.5万人,旅游综合收入9225万元,旅游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新兴产业。未来,高程禹希望通过艺术家的影响力,在社交媒体上进一步提升恩和乡作为油画写生目的地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在这幅不断延展的油画长卷中,文化赋能传统村落的振兴图景愈发清晰。(刘艺琳、高云倩、纪静楠、吕奕霖、马瑞临、苏与石、王靖茹、王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