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当代艺术家的历史使命——兼谈国画大师邱汉桥的国画《晨》
创始人
2025-07-25 09:00:41
0

邱汉桥《晨》

《晨》是国画大师邱汉桥2010年到2011年历时大半年创造的一幅著名山水画,许多媒体和各界人士都赞美过这幅精美而又别具一格的国画。这幅令人震撼的巨幅国画(1.8米×2米)平时悬挂在邱汉桥大师的画室里,仅在2014年斯洛伐克大使馆展出过。我每到北京去他的画室,必在这幅充满神奇色彩和极富创造力的国画面前,注目几分钟,凝神静气地感悟和欣赏。从中吸取美的元素和美的力量。有时在画室碰见邱画家的朋友,他们和我一样,也深深地被这幅与众不同的国画所打动。因为如此富有创新的构图和色彩,从未见过,如此具有大美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国画佳作,世所罕见,如此表现人类天人合一审美情怀的,堪称绝唱,如此大胆创新创造国画技法和墨法的,当代第一人。也许,你会觉得我说得有点过分,或者以为是在有意哗众取宠,但是,如果你有幸在2014年斯洛伐克大使馆观赏到了这幅令人惊艳的中国国画,你会和数千名中外观者一样,一定会流连忘返,与这幅享誉中外的名画合影留念,并会在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前不久,一位邱汉桥大师在英国的朋友偶然在杂志上看到了一张摄影作品,其构图和色彩与《晨》很相似,他感到难以置信。他对邱大师说,当他四五年前看到《晨》时,感到其构图和色彩像一枚金印一样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田里,许多年难以释怀,走遍世界各地,一直期盼着有一天能在地球的某个圣地看到《晨》中的壮美景观,却一直未找寻到,没想到偶然间在英国的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他为此兴奋不已,连夜打国际长途电话告诉邱大师这一奇特的发现。由此他深信,《晨》这幅代表中国国画当今最高水平之一的极具创新精神和探索勇气的作品,一定是宇宙精灵和地球神韵赋予邱汉桥国画大师的一种独特的品格和灵魂,不然就说不清楚《晨》是如何画出来的。我也曾就此问题问过邱汉桥大师,他微微一笑说,这既是个简单的问题也是个复杂的问题,画家如果只会画前人画过的东西,只能画别人画过的东西,那不过是画匠,而不是艺术家,只有敢于创新能够画思想的画家,画出的作品,才可能给人以崭新的审美感受,才可能改变因循守旧的审美习惯,才可能在继承历史和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历史,形成新的传统,只有这样,中国国画才能大踏步地前进,否则就可能被历史所抛弃。

忘记历史就意味背叛。这句话是对的,不承认历史,不承认传统,事物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历史和传统我们就没有更好的借鉴和比较,难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清前进的方向,我们的历史厚重感和民族自豪感可能会荡然无存。但是,我们如果一味地沉迷在历史和传统中不能自拔,那我们一定会处于危险的境地了。中国历史告诉我们,明清时代由于闭关自守,裹足不前,国门一夜之间被几千名侵略军攻破,华夏民族、泱泱中国瞬间被西方列强推入水深火热、国破家亡的灾难之中,昔日的辉煌,过去的强盛,弹指间不复存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扼腕的悲惨结果?有人说是外敌强悍,有人说是国运不堪,在我看来真正的原因是文化的原因。明清时代,我们的文化战略、文化追求、文化格局、文化环境、文化品位都发生了变化。这一点从中国国画上就能看出来,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中国画几百年基本没有变,一种格局一种形式,国画家们满足于摹仿先贤,小桥流水人家、花鸟鱼虫、宫廷美女之类的作品而大行其道,成为当时社会人们追捧和倡导的主流文化生活。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满足现状、得过且过、及时享乐、与世无争文化氛围、文化心理、文化情趣潜移默化地从上流社会传导到世俗民众,可以说文化特别是国画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坏的作用。人们的社会感知和精神生活,日复一日地被那些没落的文化(包括国画)所影响、蚕食、绑架。于是,这个社会垮了。国破家亡了,国画的命运还能好到哪里去?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不知使我们的多少国宝级国画损毁,流落他乡,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邱汉桥《源脉》

笔者上述说了这么多,并非要否定国画的传统或传承,中国传统国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当代中国国画发展的源脉(《源脉》也是邱汉桥大师的一幅国画名)。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找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点,如何把真正的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传承下来,是我们艺术家们的首要问题。如何让国画的时代精神从当前的空喊中变成国画家们的自觉意识和精神追求,如何让国画创新成为当前国画界的主流环境和优先行为,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今天画坛所谓的“传统”其实是老三样的形式仍然占据国画领域而泛滥,而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创新融为一体的作品非常稀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文化界特别是国画界的大佬们对所谓的传统的“老三样”国画耳濡目染、习以为常、人云亦云、害怕革新。因为革命、创新往往前途难卜、命运多舛、反对者众、阻力巨大,而守卫传统利益似乎人多势众,利益一体,驾轻就熟,千篇一律。重复性的劳动当然更简单,更容易,生产作品更快更多,无须艰苦卓绝的奋斗,无须殚精竭虑的呐喊,更无须品尝因为创新失败而带来的痛苦和磨难。依葫芦画瓢,当然是一件令人愉快轻松好玩的事,继承“传统”也就成为国画界最喜闻乐见的一个主流名词,而对国画创新,大家心知肚明,都知道那只不过是抛向武汉东湖的几朵牡丹花瓣而已。如此心态,如此氛围,创新焉能不被浪花吞没?国画创新的洪流如何才能真正形成?湖北著名国画大师周韶华老先生曾不无担忧地大声疾呼:中国国画再不大张旗鼓地推进创新,很可能会像许多地方剧种和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一样逐步地走向衰落,甚至消亡的道路。我觉得这不是周韶华大师在危言耸听,而是一记警世良言。我们如果现在还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还在口头上支持创新,实则全方位的限制创新,排斥创新,挤压创新,戏弄创新,甚至批判创新,那周韶华先生的警世之言很有可能在若干年后成为现实。古今中外消失的民族,消亡的文化,难道还不够少吗?信息爆炸,“互联网+”的时代,中国国画能够安心地躺在传统的摇篮里,平平安安地睡大觉吗?

缺乏危机感的国画界啊!缺乏创新原动力的国画家们啊!不应该仅仅陶醉在所谓的传统之中了,而应该鼓起勇气拿出更多的思想、胆略、勇气、时间和精力,去大胆地创新!创新!创新!

邱汉桥《东方神韵》

那么传统的东西,是不是就是裹足布了呢?是不是就是精神糟粕了呢?是不是就是洪水猛兽了呢?也不是,传统只是过去年代和历史的创新,没有当年的创新,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传统,传统是先辈们的创新。当年他们的创新,一定比我们今天的创新,付出的代价更大,遇到的阻力更强,遭遇的失败更多,所处的环境更恶劣,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如果连这一点都理解不了,那就真的无话可说了。

创新是很难的一件事。创新是一种主要依靠画家智慧的创造性劳动,是一种可能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艰难拼搏。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提倡创新呢?我们知道,一个公司若不创新,可能很快就会倒闭(例子举不胜举)。一个地区若不创新,很快就会落后于其他地区。一个国家若不么会这样?因为文化界特别是国画界的大佬们对所谓的传统的“老三样”国画耳濡目染、习以为常、人云亦云、害怕革新。因为革命、创新往往前途难卜、命运多舛、反对者众、阻力巨大,而守卫传统利益似乎人多势众,利益一体,驾轻就熟,千篇一律。重复性的劳动当然更简单,更容易,生产作品更快更多,无须艰苦卓绝的奋斗,无须殚精竭虑的呐喊,更无须品尝因为创新失败而带来的痛苦和磨难。依葫芦画瓢,当然是一件令人愉快轻松好玩的事,继承“传统”也就成为国画界最喜闻乐见的一个主流名词,而对国画创新,大家心知肚明,都知道那只不过是抛向武汉东湖的几朵牡丹花瓣而已。如此心态,如此氛围,创新焉能不被浪花吞没?国画创新的洪流如何才能真正形成?湖北著名国画大师周韶华老先生曾不无担忧地大声疾呼:中国国画再不大张旗鼓地推进创新,很可能会像许多地方剧种和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一样逐步地走向衰落,甚至消亡的道路。我觉得这不是周韶华大师在危言耸听,而是一记警世良言。我们如果现在还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还在口头上支持创新,实则全方位的限制创新,排斥创新,挤压创新,戏弄创新,甚至批判创新,那周韶华先生的警世之言很有可能在若干年后成为现实。古今中外消失的民族,消亡的文化,难道还不够少吗?信息爆炸,“互联网+”的时代,中国国画能够安心地躺在传统的摇篮里,平平安安地睡大觉吗?

缺乏危机感的国画界啊!缺乏创新原动力的国画家们啊!不应该仅仅陶醉在所谓的传统之中了,而应该鼓起勇气拿出更多的思想、胆略、勇气、时间和精力,去大胆地创新!创新!创新!

那么传统的东西,是不是就是裹足布了呢?是不是就是精神糟粕了呢?是不是就是洪水猛兽了呢?也不是,传统只是过去年代和历史的创新,没有当年的创新,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传统,传统是先辈们的创新。当年他们的创新,一定比我们今天的创新,付出的代价更大,遇到的阻力更强,遭遇的失败更多,所处的环境更恶劣,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如果连这一点都理解不了,那就真的无话可说了。

邱汉桥《红霞满山》

创新是很难的一件事。创新是一种主要依靠画家智慧的创造性劳动,是一种可能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艰难拼搏。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提倡创新呢?我们知道,一个公司若不创新,可能很快就会倒闭(例子举不胜举)。一个地区若不创新,很快就会落后于其他地区。一个国家若不品能够带给人们崭新的审美享受,能够带给人们别具一格的灵魂慰藉,能够带给人们新奇新鲜的心智调理,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情感陶冶,人格升华。能够给人更多的启迪,更多的激励。创新才是中国国画的发展大方向,创新应该成为中国国画界的主流价值观,创新应该尽快形成中国国画界的滚滚洪流、奔涌向前。湖北,荆楚大地,楚文化的发祥地,在绘画领域,创新型名家大家辈出,除了邱汉桥以外,国画界有周韶华、沈爱其,油画界有曾梵志、冷军,书法界有徐本一、金伯兴。我生长在湖北武汉,为此而感到骄傲自豪。这也是我写作本文的一个原因。

中国国画如何创新?这是一个更大的课题,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作为国画爱好者,在此斗胆妄言几句:国画创新一是其体制机制要创新;二是其思想观念要更新;三是要努力营造鼓励国画创新的生态环境和宽松氛围;四是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和褒奖敢于创新的一批创新型国画家;五是动员主流媒体更多地关注国画创新,积极宣传国画创新。限于篇幅,本文只能抛砖引玉地说这几点了。相信会有更多的美术界国画界的专家学者们,会写出更好、更有深度的国画创新的美文来。创新是最好的传承,创新是国画振兴的灵魂。

一个台湾学者最近撰文写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在哪里?他认为不在台湾,不在港澳,也不在海外华人,而在中国大陆,为什么?因为中国大陆人具有吃苦精神和创新拼搏精神,他们一辈人吃了两辈人的苦,咬紧牙关,埋头苦干,才取得今天这样惊人的伟大成就,如此发展下去,重铸中华民族辉煌之日为期不远了。这位台湾学者的一席话,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干任何事情,创新拼搏精神十分重要,使命感也十分重要。国画家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没有把创新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能会受到影响,而国画家们也可能会被历史的车轮所遗弃。这将是很令人惋惜的。崇高的使命感是人的精神灵魂,创新则是其灵魂中的核心,创新驱动使命感不断地升华,形成使命感的创新将更能持久,更具有原动力。当代国画艺术家已经具备很好的创新环境,创新平台,应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地去进行国画创新,推动国画创新的“高铁”奔驰得更快,让国画的创新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邱汉桥《圣境召唤》

我认为,在当代国画艺术家中,国画创新的领军人物非国画大师邱汉桥莫属。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与追求。使他在理想与现实、传承与创新的艰难道路上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开创了中国画北势南气的新格局,他的作品《晨》田园诗歌般的境界用自己创造的锤头皴与水润墨涨法吟诵着田园风光和山水景色。在他艰辛创造的一幅幅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天地万物竟能有这样简约而又意境深远的表达。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道家思想中,这至美的境界、正是有与无的相互转化,美不在于内容的形式复杂变化,而在于观赏者能否感悟到,无穷想象的意境。这是中国美学理论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理论,而在当今画坛中最能体现这一法则的画家就是湖北籍画家邱汉桥先生。迄今为止,邱大师没有担当国画界的任何行政职务,也极少参加各类社会活动,而是潜心创作,努力创新,干一名国画家应该干的正经事。绘画四十年来,创新并绘制出了许多与众不同、惊艳古今中外的国画佳作,受到人民的喜爱。邱汉桥先生常说:我就是一名画家,我的工作就是为老百姓精心创作一批具有崇尚意志和人文关怀的国画作品,让人民大众满意,并得到美好的享受。

写到这里,我再次凝视着国画大师邱汉桥创作的精品国画——《晨》,邱大师用他独创的锤头皴法和水润墨涨法,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这幅奇妙的充满壮美感的山水画:在两座垂直、坚硬、裸露的山体当中,红日缓缓升起,瞬间红透了天空,极富立体感和雕塑感的山峦里,突然涌出了两簇红艳温暖的祥云,它是那么华滋深厚,那么高贵养眼。在祥云的簇拥之下,一位勤劳的农夫,挑着沉重的担子,在实诚的水牛和忠诚的小狗陪伴之下,迎着初升的朝阳,迈着稳健的脚步,信心百倍地往前大步行走。这仿佛既是他的日常生活,也是他崇高的使命!(米新桥作于2015年4月21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千... 李斯自从与赵高合谋,将秦始皇之死秘不发丧,矫诏令公子扶苏与大将军蒙恬自杀,就一步步落入赵高的陷阱,最...
原创 《... 题记:近来追剧,不小心就看到了《那年花开月正圆》。发现剧中多数地方跟清朝实际情况非常相似,包括很多细...
原创 曾... 晚清四大名臣,每一位都堪称传奇。但曾、李、左、张四人中,论功勋和影响,还是首推曾国藩。曾国藩字伯涵,...
原创 国... 十四年抗战谱写出无数英雄史诗,战士们的鲜血冲刷了过去百年的屈辱历史,也为祖国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官婉儿之死:才貌双绝却无政治...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唐中宗李显暴卒,外界传言是韦后和安乐公主下的毒手,企图学武则天临朝摄政,眼...
原创 皖... 在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曾发动一场震惊全国的“皖南事变”,谁也没想到,哪怕有外敌侵略的情况下,他还敢冒天...
原创 此... 如果此人不死,三国早就统一了,哪里还有曹操刘备的事儿!你知道这个能一统三国的人是谁吗? 能一统天下...
原创 江... 在中国的革命历史长河中,无数英勇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他们的无私奉献铸就了新中国的辉煌。在这群璀璨的星...
原创 按... 包拯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包拯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国力最鼎盛的仁宗时期,他一生宦海几十年,当过的...
促技艺传承 助文化传播(暖闻热... 常 晋 【人物】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馆长王文旺 【故事】王文旺出生于河北武邑县一个农村木工世家。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