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艺术史’二十年”学术论坛在京举办
创始人
2025-07-23 00:00:51
0

近日,“‘开放的艺术史’二十年”学术论坛在京举办,这场由三联书店主办的学术活动,以“开放的艺术史”丛书正式出版二十周年为契机,系统梳理了三联书店在艺术史出版领域的深耕历程。论坛以“学科开放史”“公众美育史”“原创启新”三大主题为框架,邀请尹吉男、郑岩、杭春晓、黄小峰、蔡涛等16位国内艺术史领域的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丛书二十年来的学术轨迹,探讨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方法革新与未来方向。

定位:“打通中西、连接专业与大众”的枢纽

2000年代初,中国艺术史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海外汉学成果与本土学术需求存在显著断层。三联书店敏锐捕捉到这一契机,在当时的总经理董秀玉规划的学术出版格局中,将当时还相对冷僻的艺术史领域列为重点板块。2005年,丛书以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开篇,首次系统引介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前沿方法——从图像学分析到物质文化研究,从跨学科视角到社会史切入,迅速在学界形成“开放的艺术史”学术品牌。

“当时的出版决策基于双重判断:一是中国艺术史需要突破传统鉴赏框架,二是海外汉学的方法论可为本土研究提供借鉴”,主编尹吉男在论坛回顾中提到。三联书店凭借“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新知文库”等积累的丛书出版经验,将艺术史丛书定位为“打通中西、连接专业与大众”的枢纽。事实证明,这套看似专业艰深、受众有限的学术丛书契合了未来十年中国学界阅读兴趣的转变,不仅为专业领域的读者,也为其他学科以及对艺术史感到好奇的一般读者打开了视野。

目前,丛书已涵盖雷德侯《万物》、巫鸿《武梁祠》、白谦慎《傅山的世界》、乔迅《石涛》、柯律格《雅债》等经典,它们在国内都已成为研究者和学生必读的重要书籍。

此后,三联又陆续推出了高居翰作品系列、细节阅读、图说系列等项目,产生了相当积极的社会影响。

定价:兼顾专业读者的阅读体验与大众读者的购买力

在艺术类图书日益商业化的浪潮中,“开放的艺术史”始终坚持“开放的价格”,兼顾专业读者的阅读体验与大众读者的购买力。三联书店执行董事宋志军回顾了丛书的初心:“它不仅是一套学术丛书,更搭建了从‘学术书架’到‘公众美育’的桥梁。”一套丛书既启迪学术,又能够启蒙大众,这在学术和商业出版泾渭分明的美国不太可能,在学术越来越专业化和体制化的当下中国也不太可能。但是倒退20多年,这种跨界和跨学科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正是三联人文学术出版的追求和风格所在。

“我们曾收到读者来信,说在图书馆看到原版《石涛》售价惊人,而丛书版本让学生也能拥有自己的学术书架。”三联编辑杨乐在论坛上展示了读者反馈,其中设计专业学生提到“通过丛书理解青铜器纹样”、普通读者感慨“图文并茂让人读懂艺术史”,印证了出版对公众美育的渗透。

原则:吸纳多元视角,打通学科界限

作为丛书主编,尹吉男在发言中强调“开放”的双重内涵:“既要向世界开放,吸纳多元视角;更要向学科开放,打破壁垒。”他提到,丛书的成功在于打通了创作者、译者与读者的联结,使学术成果既能扎根专业研究,又能走进公共视野。这一理念得到与会学者的普遍呼应,成为整场讨论的核心共识。

郑岩以巫鸿研究为例,指出丛书最显著的贡献是“重构了艺术史的方法论”。他提到,巫鸿将墓葬视为“整体性艺术作品”,通过考古材料与视觉分析的结合,突破了传统绘画史的局限,“让汉唐美术史从‘填空式研究’转向对历史语境的整体还原”,这种思路深刻影响了一代学者对考古材料的运用方式。

杭春晓聚焦“艺术史的思想史转向”,认为丛书引介的海外研究(如柯律格《雅债》对文徵明社交网络的解析)打破了“杰作崇拜”,“让艺术史从对风格的孤立讨论,转向对视觉事件背后思想认知的挖掘”。这种视角的转变,促使学界重新审视艺术与社会、观念的深层关联。

黄小峰以柯律格的研究为切入点,强调丛书推动了“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的融合”。他谈到,《长物》《雅债》等著作将器物、图像置于社会史框架下分析,“让我们意识到,一张画、一件家具不仅是审美对象,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这种认知已成为当前艺术史研究的主流思路。

跨学科视野的拓展也是学者们的共同感受。祝帅指出,丛书区别于其他汉学译介的关键,在于其“文化普遍主义视野”——将中国艺术史视为世界艺术史的有机部分,而非孤立的“区域研究”,这为中外学术对话提供了平等的坐标。

针对艺术史逐渐成为“显学”的趋势,学者们既肯定学科热度带来的活力,也警惕“俗化”风险。缑梦媛提到,当前研究需避免“方法模仿而问题空泛”,应像丛书早期著作那样,“在跨学科中保持对核心问题的深耕”。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守,成为学界的一致诉求。

超越:既要保持全球对话,又要引领本土美学研究

论坛回顾了“开放的艺术史”的引介历程,其学术根基深植于二战后海外汉学的积累——美国因免于战火汇聚全球艺术品与中欧亚学者,不同学术传统在跨文化碰撞中融合,自20世纪60年代起形成以图像学、物质文化研究为代表的丰硕成果,构成了丛书早期译介的核心框架。但当下的大量本土研究已揭示海外范式的局限:如对中国民间工艺谱系的忽视、对考古新材料的阐释滞后、对“气韵生动”等传统审美体系的理论失语。

正如尹吉男所言:“中国艺术史研究在崛起,但它还是面临很多两难的状况。中国美术史有很老的传统,也有很近的传统——民国以来的写作都形成了一些范式。但是写作的更新恰恰是要吸纳这两种范式,同时要超越这两种范式,同时还要保持与西方的对话。其实我们最重要的目标并不是对话,我们还是想要去引领,形成真正的由中国学派引领的关于美术史和图像史的研究。”

事实上,丛书的原创探索已初见成效。2021年起,丛书开启原创系列,郑岩《铁袈裟》对物质遗存的跨学科解读、缪哲《从灵光殿到武梁祠》对早期图像谱系的重梳理、段晴《神话与仪式》对于阗艺术的本土阐释,均展现出从中国材料中提炼问题的自觉。这些作品不再依赖西方理论框架,而是以考古现场、实物感知、理论反思为根基,形成兼具在地性与普遍性的研究路径。

据悉,丛书原创征稿将在会后正式启动,原创征稿将继续践行“开放”的理念,以开放的研究视角、开放的读者定位、开放的定价原则,推动、记录中国原创艺术史研究的优秀成果。这套伴随中国艺术史学科成长二十年的丛书,正以出版为舟,推动本土话语从“他者阐释”驶向“全球对话”的新航程。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

编辑/胡克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洪武大帝朱元璋,是名副其实的白手起家。他先是要...
当年唐僧千辛万苦取回的真经有哪... 自9月10日《中华文化奇迹——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在惠州市博物馆开展以来,大家纷纷来到博物馆,...
原创 清... 1860年8月21日,侵华的英法联军最终攻陷了天津大沽口,到9月份,17700人的英法联军向京师进攻...
原创 李... 唐高宗李治时期,唐朝国土面积达到巅峰,约有1237万平方公里。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元朝版图面积达...
原创 蜀... 武侯祠,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立的一座专祠。现如今的武侯祠,包括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和三义庙。蜀汉...
原创 新... 在中国古代,由于封建时代对于女性的轻视,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一直以来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妾”意味...
原创 历... 历史中的梅长苏:曾率7000人大败30万敌军,被日本敬为战神! 说起历史上从无败绩的将领,当属陈庆之...
“天价香蕉”又双叒被吃了!这次... 当地时间 7 月 12 日,法国蓬皮杜 - 梅斯艺术中心正在举办一场艺术展览,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前...
原创 诸...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想必都会对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感到印象深刻。作为撑起蜀汉政权的灵魂人物,诸葛...
原创 他... “我们号称自己是文明人,认为中国人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所干的好事。”——雨果 18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