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中国上海南京东路的Minisoland夜景。图/IC photo
当白天的高温让人难以出门,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将旅行节奏向夜晚倾斜。2025年暑期,“夜生活”成为各大平台上的关键词热搜,抖音、小红书上关于“夜市”“深夜咖啡馆”“城市灯光氛围感”的内容播放量屡创新高。白天打卡文化地标,晚上转场夜市摊位,凌晨还要去Live House听一场演出——这类“昼静夜燃”的城市节奏,正在吸引大量渴望“体验+社交+放松”的年轻游客。
最近几年,城市的旅游吸引力越来越不仅仅体现在景点数量或经济规模,尤其是对于年轻群体而言,城市自身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情绪氛围”是更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次报告中,我们在基于抖音及小红书平台上的评论内容情绪占比,进行聚类分析,将样本城市划分为六大“情绪类型城市”,每一类都有鲜明的指标特征和代表城市,以及对应的适宜游客偏好。这六大情绪类型包括“松弛出片型”“氛围多元型”“氛围夜生活型”“氛围出片型”“松弛宜居型”和“清凉治愈型”,基本上每个城市都由两种及以上的情绪类型所主导。每一类的聚类逻辑在于,它们在平台用户分享的评论内容中呈现出相似的情感画像和体验侧重。
什么样的城市能让年轻人“昼静夜燃”?
那么,什么是“氛围夜生活型城市”?它不仅是有灯红酒绿的消费场景,更是城市文化、社交情绪与夜间体验的融合产物。这些城市通常白天也很有看头——拥有厚重的人文资源、开放的城市格局和包容的文化气质——但一旦夜幕降临,它们才真正释放出活力的核心。街头巷尾的灯光、开放式街区的音乐、宵夜摊旁的烟火、深夜酒馆的人声鼎沸,这些构成了游客记忆中最有温度的片段。
比如上海,白天有外滩万国建筑和各类艺术博物馆供游客探索其海派文化底蕴,夜晚则有繁华的南京路、衡山路酒吧街、各种剧场演出,城市霓虹与天际线交相辉映,真正展现“魔都”的迷人夜色。同样,成都是一座集慢节奏生活与深夜喧嚣于一体的城市。白天的氛围是惬意的:游客白日里在宽窄巷子品茶看川剧,感受巴蜀慢生活;而入夜后,“九眼桥”酒吧街人头攒动、街边串串香烟火气十足,年轻人涌向音乐酒馆,整个城市立即热闹起来。对于那些早已审美疲劳于网红打卡的游客来说,成都的夜,不喧哗但热烈,不刻意却上头。
2024年9月11日,湖南省长沙市,夜晚的长沙黄兴路步行街人头攒动,游客如潮。前来长沙旅游的人气依旧旺盛,街头依旧人山人海,火爆的氛围也彰显着城市的活力。图/IC photo
类似的还有长沙,它几乎是夜生活的代名词。白天的长沙热情奔放,游客们登岳麓山、游橘子洲头感受红色文化;而到了晚上,太平老街、坡子街的臭豆腐和口味虾摊位前仍大排长龙,解放西路酒吧街霓虹闪烁、年轻人挤满了各个Live House。长沙这种白天深沉厚重、夜晚火热奔放的城市个性,正是“氛围夜生活型”的极致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夜经济也在悄然崛起。有趣的是,不仅是一线城市具备这种日夜皆宜的魅力,一些二线城市在这方面也表现突出。比如长春、沈阳等东北城市,白天有满洲历史遗迹、博物馆和老工业城市独特的人情味,晚上则有著名的烧烤一条街、啤酒节等夜生活项目。还有山东德州。德州历来以“扒鸡”著称,此前并非夜生活热门目的地,但近几年当地积极推进夜间文旅建设,成功打造了颇具影响力的“德州不夜城”项目。一夜之间,德州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繁华夜间休闲新地标。不仅如此,德州还巧妙地将运河文化融入街区的每个细节,通过“文化+潮流”的模式,全面释放夜经济活力,让历史悠久的运河街区转身成为城市夜间消费的崭新名片。而对于钟爱夜生活的消费者而言,这代表着更多元化的全新体验选择。
2025年暑期,氛围夜生活型城市之所以热,是因为它们不仅满足了游客对“景”的打卡,也满足了对“人”的交互。在这里,旅行不是走完一个个checklist(清单),而是让人在一个陌生城市的夜晚,感受到真正的放松与连接。你可以是路过的听众,也可以是街头合唱的一分子,可以一个人坐在广场边听音乐,也可以和陌生人拼一桌小酒聊到凌晨。这种被城市包裹的状态,是白天景点给不了的。
文/郑伟彬
编辑/肖隆平
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