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有何特殊功绩,同僚在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时,他却受到礼遇
1932年夏天,国民党集中了十几个精锐师,对位于大别山区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经过反复较量后,红四方面军主力向陕南川北转移。
国民党第十四军军长卫立煌,率部占领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政治中心——金家寨。
这一“辉煌胜利”,令国民党方面大喜过望,蒋介石亲自前往慰问,国民政府则颁布命令,将金家寨改名为“立煌县”,这一“殊荣”在国军将领中前所未有。
新中国诞生后,所谓的“立煌县”自然被取消。不过,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三天,中共却收到了这位卫立煌先生从香港发来的贺电。
1955年3月,卫立煌从香港回到大陆,并于1958年4月就任新中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也许人们很难想象,卫立煌这位曾在辽津战役中叱咤一时的国民党前“剿匪”总司令,10年前还被列为被通缉的国民党主要战犯,在他当年的许多同僚还在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时,党和国家却给了他极高的礼遇。那么,卫立煌先生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
卫立煌与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并称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他们都是北伐时期蒋介石老本钱第1军中的团长,后来他们升任师长、军长、总司令,步伐都差不多。
但是说起打仗来,冲锋战争,其他4个人都不如卫立煌。卫立煌是抗日十大名将之一,美国《时代周刊》称他是“中国的常胜将军”,他一生统率过国民党三分之一的兵力,身经百战,而毫发未伤,简直就是一个传奇。
另一方面,卫立煌不是浙江人,也不是黄埔系出身,算是“嫡系中的杂牌”,而且和中共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所以,他一直得不到蒋介石完全的信任。
借道延安
1938年2月,日军集结十万兵力,由太原南下,企图一举攻下山西南部,占领整个山西。南部,占领整个山西。
卫立煌指挥所属部队,从正面阻击日军,同时掩护其他部队安全转移到太行、吕梁和中条等山脉一带。
战斗中,卫立煌的部队被冲散,卫立煌本人也在八路军的掩护下脱险。
为了尽快与晋南中条山的主力汇合,指挥部参谋处拟定了几条行军路线,后在秘书赵荣声的建议下,经向蒋介石请示报告,同时同朱老总商量,得到中共中央的同意,卫立煌选择了借道延安的路线。
同年4月17日,天刚亮,由十几辆大卡车组成的车队,从延水出发,经延川县,向延安奔来。车上满载的是第二战区总指挥部几大处的人员以及一个特务营和一个新成立的战地工作团。
车队行驶到离延安城二三十里时,卫立煌便发现不少新贴出的用红绿纸写的“加强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欢迎卫副司令长官”等标语。
越近延安城,欢迎标语就越多,而且还有不少欢迎的队伍。
赵荣声曾二次去延安,对延安的情况多少有些了解,对于这次去延安,后来他回忆说:“延安有多少人口,多少机关,心中大致有个数目。我在车窗中看见这么多的人,看来延安是倾城而出,礼遇之隆重,恐怕是延安城中空前未有的!”
抵达延安城门不远处,前面的两辆小汽车停了下来。
卫立煌等人走下车来,早已在等候的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滕代远、陕北留守处主任肖劲光等人立即赶上去迎接。
在他们的陪同下,卫立煌一行走进贴满标语的城门,穿过夹道欢迎的群众,来到了位于城中的接待处。
这时,毛主席已跨出客厅房门半步,与卫立煌等人一一握手,互致问候。
……
延安之行,卫立煌“没想到有这么盛大的欢迎”,和毛主席的几次交谈,也对卫立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白此以后,卫立煌对延安出版的书籍杂志看得多了,他甚至还要秘书陪他一起细读《论持久战》。
海外归来
抗战胜利后,国共和谈破裂,蒋介石挑起内战。
因陈诚在东北战场接连失利,加上身体不好,1948年1月17日,蒋介石明令卫立煌为东北“剿总”总司令兼东北行辕代主任,指挥部队与我军作战。
由于在华北抗战中与共产党有着友好交往和合作,卫立煌不愿再打内战,加之他与蒋介石早有隔阂,因此,卫立煌寻找各种理由,按兵不动。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蒋介石眼看着自己在东北的势力土崩瓦解,毫无办法,只好在卫立煌身上出气,指责卫“迟疑不决,坐失戎机,致失重镇,着即撤职查办。”
不久,卫立煌被软禁在南京上海路的家中。
同年12月15日,中共发布了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卫立煌位列第13名。
这个名单帮助了卫立煌大忙,使国民党反动派职责卫立煌“通敌”的罪名不能自圆其说,特务的监视也有所松动。
1949年1月28日,经过精心的策划,卫立煌离开了住所,到达上海,几天后又乘坐英国轮船到达香港。
卫立煌在香港隐居5年,眷怀祖国,不胜寂寞,于1955年3月15日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此后,他把这一天也看作是自己获得新生的日子。
1960年1月17日,卫立煌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63岁。
1月20日上午,首都各界人士在中山公园为其举行追悼会,公祭大会结束后,卫立煌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