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端起茶杯时,往往随手一冲便饮。但在古人那里,喝茶从来不是简单的事。从一片树叶到一杯茶汤,中间藏着数千年的巧思与讲究。
古人喝茶的法子,是跟着时代慢慢变的。最早在唐代,茶还不是现在这样的散叶。人们把茶叶蒸熟、压实,做成圆圆的茶饼,喝的时候得先烤。茶饼在火上慢慢烘,香气飘出来,再掰成小块放进石臼里捣成碎末。这还不算完,碎茶末要过筛,留下最细的部分,才算备好。
唐代人喝的是煎茶。茶末投入滚水的釜中,咕嘟咕嘟地煮。煮的时候要盯着火候,泡沫刚冒出来时叫“鱼目”,像小鱼眼睛;接着泡沫变大,称为“珠泉”;最后翻腾如浪就得赶紧离火。煮好的茶分进茶碗,趁热喝,连末带汤一起下肚。那时的茶里,有时还会加姜、盐、枣,甚至薄荷,喝起来带着点咸香,更像一碗温暖的茶汤。
到了宋代,喝茶成了更精细的活儿,叫做点茶。茶饼先碾成极细的粉,放进黑釉茶盏里,用沸水先调成像糊状的“膏”,再一边注水一边用茶匙快速搅动。搅动的手法有讲究,要让茶汤表面泛起一层细密的白沫,叫“汤花”。汤花要洁白、持久,能粘在盏壁上不掉,才算功夫到家。文人雅士们常聚在一起“斗茶”,比谁的汤花更好看,谁的茶色更匀净,像是一场安静的茶事比赛。
明代之后,喝茶的方式忽然变了。有人觉得前人的步骤太繁琐,主张直接用散叶冲泡。沸水注入茶壶,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茶香一点点渗出来。这种“泡茶”的法子一直传到今天。茶具也跟着变了,明代人爱用紫砂壶,说它能“裹住茶香”,壶形从圆润到方直,慢慢有了更多花样。
古人喝茶,从来不只是为了解渴。招待客人时,端出好茶是基本的礼貌;文人聚会,茶是必不可少的配角。三五好友围坐,看茶汤在盏中翻腾,听壶里水声渐沸,话便在茶香里慢慢展开。寺庙里的僧人喝茶提神,田间劳作的农人喝茶解乏,茶像一条线,串起了不同人的生活。
那些留在博物馆里的茶碾、茶盏、紫砂壶,都在默默说着过去的事。古人对待一片茶叶的认真,其实是对待生活的认真。如今我们捧着茶杯时,或许仍能触摸到那份穿越时空的细腻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