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清茶,承載的不僅是味道,更是流轉千年的文化和審美境界。本次書展,敝局邀請著名文化學者鄭培凱教授親臨現場,為大家帶來一場中國茶文化講座。鄭教授圍繞其多年研究成果,細緻梳理中國飲茶文化的歷史脈絡,分析解讀由茶而生的審美意識與生活哲學。
鄭培凱教授開篇以「為甚麼喝茶」切入,談論了茶道與文化精神的聯繫,從物質性上升到了精神性的賞析,還將其與歷史意識、文化自信結合,談論了歷史文化的認知和歷史的變易。
此外,鄭培凱教授清晰地梳理了飲茶習俗在中國的起源與發展,從戰國、漢晉之際等考古資料梳理出前人發現,帶領觀眾溯洄了中國茶文化歷史,還分析著名經典《茶經》,闡釋了陸羽飲茶的審美觀照,並提出該書開闢了飲茶之道的精神境界與審美追求。
鄭培凱教授還深入解讀了茶葉、擇水、烹煮/沖泡、品飲等各個環節,重點闡釋了這些實踐中蘊含並逐步形成的審美意識,還對茶器形制與質感的講究、對水質火候的精微把控、對品茗環境氛圍的營造等進行了細緻品評。剖析了「茶道」如何在中國文化背景中孕育發展,探討了飲茶是如何深刻塑造並影響中國人的生活美學觀念與精神追求。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鄭教授逐一剖析唐、宋、明、清等歷代名茶和飲茶方式的差異與特色,例如唐代煎茶、宋代點茶等多樣飲茶方式,還提出宋代的「鬥茶」是視覺審美,沿襲唐人強調的「沫餑」更為專注點茶拉花的視覺效果。接着為觀眾解釋了茶盞與茶的關係,揭示了其背後的文化背景等因素。又結合徐渭《煎茶七類》、許次紓《茶疏》的文獻資料,講述了明代品茶與生活品味、文人雅趣的聯繫。後又從晚明品茗雅趣逐漸衰微,與國勢衰敗、民生凋蔽;日本、西方茶飲生活方式的興起——茶飲全球化;茶具的變化——青花白瓷與紫砂茶具的普遍使用;福建製茶業的工藝變化,「陳茶」取代新茶——武夷工夫茶、岩茶、烏龍、鐵觀音等半發酵茶等原因,講解了清代飲茶變化。
鄭教授還從多元角度分析了中日茶道文化的異同,比如中國茶道多元,日本茶道單一;中國茶道的歷史變化大;日本茶道基本未變;中國茶具與茶儀經過重大變化,日本基本未變;中國茶道因製茶技術而變,日本則否;中國茶道因多元而趣味紛呈,日本謹守教規,觀眾從鄭教授的細緻分析中收穫頗豐。
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的藝術,更是理解傳統文化精神的一把鑰匙。本次鄭培凱教授的講座,不僅僅是文化的交流,更是一次精神與審美的互動。他以學者的智慧與茶人的情懷,為聽眾細細解讀了茶葉背後承載的千年文化密碼,揭示了飲茶如何從日常習慣昇華為一種影響深遠的生活哲學。
本次講座滿座,聽衆們無不被鄭培凱教授的談話所吸引,沉浸在清雅的氛圍中不捨離去,活動結束後紛紛購書並與教授合影留念。
閱讀推薦
從來佳茗似佳人:
中國茶道的審美境界
中華書局網店
長按購書
鄭培凱 著
著名學者、作家、書法家鄭培凱教授,多年致力研究茶飲文化的歷史進程,藉以釐清歷代飲茶方式的不同,並解釋茶道發展的原因,剖析由飲茶衍生而來的審美意識及其對中國人生活美學的影響。
本書為鄭教授多年來研究茶文化的文章作品結集,並作疏理,歸納為三輯。輯一「茶史與茶文化」,由飲茶起源說起,介紹歷代飲茶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輯二「茶事與茶之道」,總結茶事的知識,呈現歷代茶人詩人墨客對茶的製作、擇水烹泡、品味等過程的記述,並從中歸納出歷代從飲茶而生的審美境界。輯三「茶說與茶之訪」,關於茶葉的品評,透過文獻追溯過去的飲茶風尚及歷代文人雅士追捧的茶葉,亦結合作者探訪茶園、品茶等,親身體驗印證古人的品茗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