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墓
秦始皇的儿子公子扶苏的墓冢,是在陕西榆林绥德县,远眺扶苏墓,你就会发现扶苏就像一个舵手一样,掌握着一艘万吨巨轮,恒驰于西北的黄土高原之上,非常非常的壮观。
相较于这里的磅礴,它的结局令我们唏嘘不已,为什么他就轻言的相信了赵高和李斯的矫诏呢?为什么不去辨别一番呢?就自刎而亡了?
所以很多人都在假设,如果公子扶苏当时发现了端倪,没有采取这么极端的方式,最后继承秦始皇的皇位,秦朝也不至于亡于二世。全国公子扶苏墓不止一座,但是这一座却是全国公认的。公子扶苏真身所在,1956年就被列为陕西省重点保护单位。
公子扶苏像
我们设想一下,公子扶苏在收到旨意以后,为什么没有听从蒙恬将军的劝解,直接自刎而亡了呢?
按照我们现在的看法,公子扶苏太过腐朽,太过于昧了,就不敢思索一下吗?
其实有三大原因直接促使了这一个悲剧的发生。
第一个原因:自身的性格问题,公子扶苏系统学习的是儒家经典,相对于法家来讲,他的性格更加软弱一些,更加仁慈一些。在他眼里,始皇帝不光是自己的父亲,更是这个国家的君主,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而且自己时不时的还顶撞老子,今天老子不开心了,要让你这个儿子去死,你从不从,如果不从,那你就是不忠不孝,这和他自己追求的精神理念是大相迳庭的,也是他最后为什么选择沉默,选择臣服,选择自刎而亡的最大的原因,失败于性格。
第二个原因: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名义上是被自己的父亲秦始皇给派遣到了上郡,和蒙恬将军一起修长城,一起抵御匈奴,实际上心里。也可能有一些不爽,这个地方是鸟不拉屎的,又远离朝堂,这分明就是我的父王讨厌我了,让我远离这里,以后别再想回来,也别打算储君的位置,算是慢性自杀。当有一天突然接到圣旨,这就像理想照进现实,仿佛就验证了自己的猜想,生无别恋,直接去赴死了。
有些专家研究表明,秦始皇为什么生前没有立扶苏为太子呢?如果立为太子,也就没有后面那回事了吗,为什么?
第三个原因:并不是因为扶苏不够优秀,而是秦始皇忌惮外戚干权。秦国和楚国有着很强的联姻关系,楚国的很多女子都是秦国的太后、皇后等等,扶苏的母亲就是楚国人,即使秦始皇本人也是在华阳夫人去世以后才亲政的。如果自己驾崩以后,自己的儿子公子扶苏驾驭不了,又使得楚国势力上来以后,那这个国家是姓秦呢?还是姓楚呢?我们的这几代基业是不是白白的就葬送掉了呢?这是他最忌惮的事情,这个原因公子扶苏不可能不知道,就像一个鱼刺卡住自己,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十分的难受。他有理由相信始皇帝会因为这个事情真的会对自己痛下杀手,也就是这个原因,他对这个诏书深信不疑,害了自己。
他性格为什么那么仁慈,扶苏就是学习了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是谁让他学习的?
正是秦始皇亲自给他挑的儒家经典的师傅。秦始皇认为我们打天下可以用法鸡啊,但是长期坐天下的话,肯定是少不了儒家的参与,如果他不重视公子扶苏的话,为什么要给他想这么多事情呢?这如果真的讨厌他的话,就不会把它放到上郡,上郡太重要了。30万的大军,管理军队的还是蒙恬,有着很高的威望,并且深受秦始皇的宠爱。蒙恬还是咸阳的卫戍区的司令,那么大的一个君权在那里,把你放在那里干什么呢?那肯定不是看着你的,而是要锻炼你,让你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外戚干政是不是会影响自己的王位传承呢?秦始皇到最后给你表明了一点,这一点对于自己国家的良性发展来讲,那都是小事,公子扶苏太把这个事情看成一回事了。
秦始皇和公子扶苏这个问题,其实也揭示了我们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教育问题?
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给子女沟通的问题。作为家长。你对孩子做的一些事情,你一定要及时的告诉他,你的寓意在哪里,你的用意在哪里。孩子还小,他可能不能完全准确地理解你的用意,可能会造成误会。作为孩子呢,咱们更应该给父母主动沟通,可能你还小,不太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但是你要记住,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能骗你的人,他会用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正确地为你匡扶你的人生轨迹。
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孩子要陪着家长慢慢变老,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也是我们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家庭教育问题。千万不要学公子扶苏,不要自嗨,多和父母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