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市长来镇长来中心小学的围墙上,近日多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阳光下,200平方米的墙绘色彩明快,孩童敬茶的身影、课堂专注的眼神、课间嬉戏的笑脸跃然墙上,引得路过的学生不时驻足,用手指着画面轻声讨论。这是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 “礼・悦教育”主题墙绘,也是他们用艺术服务地方的又一实践。
一面墙绘,让教育理念看得见
“您看这处,画的是孩子们互相分享书本,刚好对应学校‘为善’的教导。”长来中心小学教师指着墙绘中“悦”的篇章介绍。画面里,背着书包的孩子蹦跳着走向学校,课堂上举起的小手格外醒目,课间跳绳的身影充满活力,细腻还原了校园生活的点滴。
墙绘团队用了三周时间完成这幅作品。他们先和校方反复沟通“礼・悦教育”的内涵,再结合2021 级毕业生毕业设计中的儿童题材作品,将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场景。“礼”的部分,13个场景各有侧重:躬身敬茶的孩童诠释“孝”,专注听讲的学生彰显“敬”,赛场拼搏的身影演绎“强”。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陈艺婷说:“我们不想做成生硬的说教,而是让孩子们在看画时,能想起自己的日常,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
墙绘落成那天,六年级学生小林站在画前看了很久:“画里有我们上体育课的样子,还有给老师鞠躬的场景,好像把我们的学校画活了。”如今,这面墙成了校园里的“隐形课堂”,老师带学生路过时,会指着画面讲礼仪故事,孩子们也常在这里模仿画中场景做游戏。
多年深耕,画笔跟着需求走
长来中心小学的墙绘,是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多年社会实践的延续。在浈江区犁市镇梅村小学,一面面墙绘记录着华南教育历史的故事。2021年,“绘梦铭史”志愿服务队在这里创作时,特意走访当地老人,收集先师们的研学往事,再用画笔还原在墙上。如今,学生们课间看墙绘,就能了解到先辈们在艰难岁月里坚持办学的故事。
枫湾中学的走廊上,“以美育人”主题墙绘色彩和谐,线条流畅。2022年,大学生们结合校园环境设计画面,让美学元素自然融入课间活动空间。老师说:“以前走廊光秃秃的,现在孩子们路过时会讨论色彩搭配,审美意识悄悄在心里发了芽。”
乳源瑶族自治县柳坑镇中心小学的墙绘则更显童趣。2023年,“青春绘彩”实践团用明亮的色调画出乡村孩子的生活:放牛的孩童、金黄的稻田、教室里的琅琅书声,让乡村校园多了份生动。同年,他们还为浈江区车站南路社区刷新了老旧墙面,斑驳的墙壁变成了展示邻里故事的画廊。
这些墙绘各有侧重,却有个共同点:都紧扣地方需求。党史学习教育热潮中,他们画历史故事;美育被重视时,他们融入美学理念;乡村振兴推进中,他们美化村容村貌。画笔跟着需求走,墙面就成了连接校园与社会的纽带。
不止于画,专业优势延伸多领域
在南雄市水口镇,60户农家的庭院各有特色。有的用竹篱笆围出小花坛,有的在墙上画着农耕场景,这些设计都出自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之手。“不仅要好看,还得实用。”参与设计的学生说,他们挨家挨户了解村民习惯,把晾晒、储物等需求融入规划,让“美丽庭院”既美观又接地气。
这只是他们服务地方的一个侧面。在中国工农红军广东南雄陈毅元帅红军学校,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们设计的整体改造方案让校园更具红色文化氛围;乐昌市廊田镇中心学校的美术工作室里,崭新的画架和颜料,是学院援建的成果;武江区的农产品包装上,清新的乡土图案提升了产品吸引力,这些都来自师生们的创意。
珠玑镇梅岭小学的课堂上,《银杏叶拓印画》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志愿者老师带着孩子们捡来银杏叶,蘸上颜料拓印,金黄的叶片图案铺满画纸。“以前不知道树叶能画画,现在我会做树叶书签送给爸妈了。”学生小张的话,道出了美育帮扶的意义。从课堂教学到环境美化,从文化挖掘到产业助力,美术与设计的专业优势,正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实际效能。
如今,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师生们仍在继续探索。他们说,墙绘也好,规划也罢,核心都是用艺术架起桥梁,让高校的智慧流向地方,让地方的需求走进校园。在这幅由画笔勾勒的图景里,教育与发展相融,城市与乡村共生,而那些年轻的身影,正用手中的色彩,不断为这幅图景添上生动的笔触。
南方+记者 范永敬 叶志强
通讯员 龚灏 李丽群
【作者】 叶志强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