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屈辱又动乱的近代旧中国时期,不乏有许多爱国的有志之士投身在救国存亡的道路上,挽救民族于危难之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事迹。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投身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复兴伟大中国梦的有志之士们,也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许多人鲜少被人们所认识。
而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林若,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抗日战争的优秀党员,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百姓称赞的好官员,他就是一生清廉,被称为“造林书记”的林若。
少年林若,为救国理想四处奔走
林若,是广东潮安人,他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1924年他出生在一个家境优越的爱国商人家庭,在父亲的爱国思想影响下,长大后的林若也成为了正直爱国,有着复兴中国的梦想的爱国青年。
在他21岁的时候,就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中山大学,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内战时期,他还曾多次带领广大中山大学的师生走上街头,揭露敌人的真面目。而这也导致他被敌人盯上,甚至要将其逮捕入狱。所幸的是,接收到我党秘密人员的消息后,林若得以迅速转移到东江地区继续进行反内战宣传工作。在这过程中,林若接触到了更多共产党员,也让自己的思想觉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新中国成立,为广东发展呕心沥血
新中国成立后,林若陆续担任了东莞县委宣传部长、副书记、书记等岗位。在东莞任职期间,不仅解决了农民们的土地问题和温饱问题,还推动了手工业和私营业主的改造问题,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为东莞的经济发展制定了可行之路。
1982年的林若,在经过了几年的地区改革磨炼后,被中央任命为广东省省委书记。这时的广东被国家定位改革开放的试点地区,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这里,而林若也开始了他如火如荼的广东改革道路。
上任后的林若认为:“山区不富,全省难富”,于是他致力于解决山区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对于广东的山区经济发展给予了许多推动和扶持政策。他为乡镇企业开绿灯,让广东的乡镇企业走出了珠三角,逐渐闻名于全国。
随后,他又做出了“五年消灭黄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的重要决策。也正是这一决策,让他成为了“造林书记”,也让广东在1991年,成功获得了“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光荣称号。
在他的领导下,东莞、中山、顺德、南海成为著名的“广东四小龙”,其发展模式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中三大成功的模式之一。林若书记担任广东省委书记的20年间,广东区域经济,生态发展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工资捐献边远地区,助力当地教育发展
在工作中的林若十分严谨细致,他可以下乡去20多个山区地区,只为了一次数据的调研,也从不允许手下人弄虚作假,贪污腐败。但在生活上的林若却是待人平和友善,甚至身居高位这么多年,他的生活依旧非常清贫,上下班都是骑自行车。
一套木沙发,一张木床,一辆自行车,一辆陪伴十年下乡路的面包车,几张被反复维修的藤椅,这就是林若书记的家庭财产。他的三个孩子,分别是大学教师,企业工程师和普通职员,都没有继承他的仕途之路。他退休后,中央所发放的退休工资也被他捐献给边远地区,发展教育医疗事业。
这就是林若,掌管经济大省却生活俭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心为民。他是一名无私奉献的无产阶级战士,2012年,林老在广州病逝,享年89岁。很多广东老百姓都记得他,他是一位值得百姓称颂的好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