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谢湘南 7月13日,“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 鸿鹄高飞——赵冷月书法特展”在深圳雅昌艺术中心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深圳市书法家协会主办,雅昌文化集团、雅昌(深圳)艺术中心承办,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画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王立翔担任学术主持。浙江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力,资深书画鉴定师赵颖担任策展人。
此次展览是继“至心——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书法大展” 上海展,“大道——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书法大展” 陕西展成功举办后,联合雅昌文化集团在雅昌(深圳)艺术中心举办全国巡展的第三站,旨在传播、传承赵冷月先生的艺术思想和学术价值,更好地促进海派书法与各地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让艺术精神在数字文明中薪火相传,“赵冷月数字文献系统”发布
展览遴选之作多为擘窠大字,承北碑遗韵,气势恢宏。展览的设计着重表达了赵冷月先生在传统继承的裂变中寻找当代性的可能。8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仅呈20余组件作品,使观者或远观气象,或近参笔墨,尽显艺术之珍稀。展览将持续至8月11日。
开幕式上,“赵冷月数字文献系统”正式发布。雅昌艺术家艺术数字文献系统,以科技为笔,以数据为墨,在数字时代为艺术打造永恒“数字基因库”。数字存档,守护的是文明的基因;科技赋能,激活的是艺术的未来。“赵冷月艺术数字文献系统工程”的启动,不仅是对赵冷月先生艺术生命最崇高的致敬,更是让艺术精神在数字文明中薪火相传的伟大创举。随后,赵冷月书法教育基金会副会长赵时中将赵冷月先生的两幅珍贵墨宝榜书《大启而宇》《龟》捐赠予雅昌文化集团永久收藏。
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了解到,赵冷月早年师法羲献父子、欧颜唐法,传统功力深厚;晚年一变常格,融北碑之粗犷与民间书法之率意,形成独特的碑帖融合风格。1979年,他历时半载,遍访华夏摩崖石刻,汲取灵感,经数十载之磨砺,终创独树一帜之的榜书。他的作品,绝去斧凿,随意峻落,触笔成趣,天质森然。再加上将枯湿浓淡的精微墨法融于其中,丰富了碑帖互补,笔墨共济的表现力。其作品“宁拙勿巧,似俗实雅”,体现了“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境界。
在二十世纪中国书法的转型浪潮中,赵冷月以耄耋之躯撞击传统围墙,其价值不在提供完美范式,而在证明“书法唯有在断裂处新生,方能回应时代之问。”赵冷月的“变法”之路为书法传统活化的方法论带来启示。书法传统的活化需经历深入传统到解构重组的过程。他晚年临《祭侄稿》仍不忘帖学根基,却以碑学重构笔法,实现“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正如其子赵时中所言:“父亲的探索如冷月悬空,初时孤寂,终成照亮后人的光。”
从赵冷月书法艺术实践的历程,可以看到“守正创新”的范式意义
开幕式当天下午,以“赵冷月的实践探索对书法当代性的意义”为主题的“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鸿鹄高飞——赵冷月书法特展”分享会在深圳雅昌艺术中心美术馆举行。分享会由雅昌艺术网主笔王丽静主持,与会嘉宾包括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画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王立翔,深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李静,浙江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力,资深书画鉴定师、策展人赵颖,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丁筱。
分享会围绕赵冷月书法的艺术实践展开深入探讨,议题涵盖五大维度:一是从赵冷月书法艺术实践的历程,可以看到“守正创新”的范式意义,深厚的传统修养如何支撑激进形式实验“以古变今”的可行性,从“技法至上”到“思想先行”也是创作观念转型对当代书家的镜鉴;二是从赵冷月书法的传统根基与解构路径,探讨其对古典资源的“拆解-重组”方法论是如何形成的;三是探讨其晚年将颜体筋骨“拆解”重组北碑野逸,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实验,如何从深厚的历史文脉中获得激活传统的思考,乃至实践对当代书法教育的启发;四是从其书法作品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探讨传统书法的展陈如何向当代策展转化;五是关注赵冷月书法的收藏与艺术市场现状及未来性。
赵冷月的书法有“碑帖融合”“晚年变法”“物质性笔触”三大特质,又延伸至AI冲击、文化抵抗、全球对话等未来向议题,论坛通过设置对立观点激发思辨,呼应策展前言中“断裂中寻求连接”的核心命题,确保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的统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此次赵冷月先生诞辰110周年特展也启发了对当代书法教育、当代书法策展、书法收藏与艺术市场等议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