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城》董旭明 燕山大学出版社
认识长城摄影家董旭明是去年夏天在八达岭长城上。《守护·长城——“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40周年回顾与展望》图片展览,董旭明提供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历史时期的长城图片。以一个人的作品支撑起一个大型展览,让观众钦佩不已。
通过后来的交流,我才知道他的长城摄影作品早已蜚声中外。他的兄弟曾经在美国为他办了三次长城专题展。母亲身患重病时,叮嘱他要在国内办一次展览。经朱洪宇先生推荐,在2016年第四届北京国际摄影周上,他举办了董旭明《京畿雄关》明长城专题摄影展。此后邀请他办长城专题摄影展和出版摄影集的人纷至沓来。2019年“中国旅游文化周”期间,他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历代长城”专题被推选参展第九届欧洲摄影节米兰摄影展。他的35幅长城摄影作品被意大利米兰摄影艺术馆收藏。作品《宁夏烽火台》被用作展会宣传海报用图。2020年“五一”假期,他在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连续五集结合图文讲述《你不知道的长城》。2023年3月,他在美国旧金山市政大厅举办了为期28天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历代长城》专题影展。2024年5月,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建筑大学举办的《东方巨龙 民族脊梁——中国长城摄影展》在京津冀高校巡展,全部作品由他提供。不可能一一罗列他的长城摄影作品展出活动,仅上述几项成绩,也足以证明他在长城专题摄影方面的非凡成绩。
今年初,燕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董旭明《中国长城》摄影专著,我受邀去为他的新书出版发行站台。几回回捧读影集,几次次动笔想写一点文字,总是感觉在这本沉甸甸的长城影集面前下笔艰难。“一图胜万言”,何况在每幅堪称精品的长城图片下,董旭明用洗练的笔墨写下了文字说明,专家学者尚且难以挑出毛病,就更不需要我这个外行人饶舌。我近日参加第三届长城学论坛活动,亲见董旭明对某些专家的论文提出质疑和更正。中国长城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多数研究人员都是“半路出家”,遇到董旭明这样认真的人,那真是长城学研究者们的幸运。
认真二字体现在董旭明的每一幅长城摄影作品中。《中国长城》摄影集收录的近260幅图片,涵盖先秦、秦汉、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等各历史时期的长城。不说构图、光影等摄影美学的技巧,仅从画面上看,每幅都非常讲究,几乎看不到闲人,更不用说那些电线杆、车轮印迹等影响画面效果的杂物。为了拍出一张理想的照片,他常常用几年的时间,在不同的季节,反反复复地对一个点段的长城拍照,直到拍出他满意的“毕业照”。如果达不到“毕业照”的水平,或者对比之前的照片没有新的突破,他就形容为“留级照”或“蹲班照”。这可能正是他的成功秘诀。该书第170页是一幅干插石长城的图片,说明文字只有一行: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明长城独石口段。图片中的长城右下方有六七匹马。拍这幅照片时,恰巧赶上牧马人赶马下山经过此地,被他抓拍下来,成为一张“毕业照”。在这几匹马的衬托下,可以直观感受到长城墙体的高度。从最初拍摄此段长城到拍出“毕业照”,他前后用了4年时间。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除了天时、地利、人和,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经年累月的等待与奔波。正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鲁迅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董旭明始终在用认真和不满两个车轮,推动自己在用光影艺术诠释中国长城的道路上不断进取、追求完美。
《中国长城》出版人、策划人陈玉博士在该书序言中用抒情的笔调写道:“他有过24小时内从北京到嘉峪关往返,只为拍下期待已久的祁连山脚下卯来泉城堡的雪后容颜,也曾经满怀温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米兰古城遗址上送走2023年最后一缕夕阳,他用多年田野考察经验助河南省文物考古部门成功寻找到安阳域内的一段战国时期赵南长城,他为拍摄与众不同的热点长城段落,近百次登顶北京市域内的箭扣长城。长城地带的四季景致、地质奇观、精彩瞬间,以及长城建筑的不同类型、长城与自然结合的鬼斧神工,在董旭明先生的镜头里一一再现,由此他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视觉语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也积淀了对长城人文历史的深刻认识,将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现实需要紧紧关联。”陈玉的序和董旭明的跋,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其人其书。
行文至此,我不由想到去年故去的长城摄影家成大林先生。1983年4月22日,《北京晚报》第一版刊发我对新华社摄影记者成大林的报道:《跋涉关山六万里 拍摄长城两千幅——成大林被誉为“见到长城最多的人”》。他当年41岁,给我看了他拍摄的大量长城照片,他是我的长城知识启蒙老师。1984年7月“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的最早播种人,应当归功于成先生。
董旭明从1984年开始拍摄长城,他说:“40余年来,从白山黑水到帕米尔高原,从渤海之滨到大漠戈壁。追逐光影,把黑夜当白昼,自驾行程超过70万千米。用相机拍摄记录了分布在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历史时期的长城。”长城的行走、研究、拍摄,很难说清楚谁是第一人,更难说清楚谁是第几人,董旭明先生当属见证并用光影诠释中国历代长城的摄影家。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苏文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