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爨宝子手卷本书法
爨宝子(380-403年),建宁同乐 (今云南陆良)人,年仅23岁。19岁时即“弱冠称仁”,就任建宁(今云南曲靖)太守。时值爨氏统治南中的强盛时期。爨宝子任建宁太守之时,中原大地战事频仍。爨宝子审时度势,采取了对外宾服于中原王朝,对内实行平等相待、团结和睦之策,人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他死后,僚属和百姓悲痛万分,特意为他刻石立碑,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以求流芳百世。碑主名叫爨宝子,建宁同乐(今陆良)人。他19岁时即“弱冠称仁”。然而,爨宝子却“享年不永,一匮始倡”,23岁便殒命黄泉。死后僚属便为其刻石立碑,祷祝他美名远扬,流芳百世。此碑刻于405年,爨碑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全碑计403字。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出土于城南杨旗田。 1937年,爨宝子碑被移入曲靖一中新建碑亭并保存至今。该碑大部分波画、挑画的收笔与汉隶没有多少区别,但起笔却用楷法,改逆入为切入,变蚕头形成斜方形。这样,波画便成为该碑最具特色的点画:中间平两头翘,俨如一叶小舟。竖撇的起笔亦顺锋斜切,是楷书的写法,而有的撇画则全用楷法,如“吏”、“咸”、“仪”等。钩画有的像隶书,有的像楷书。点也很有特色,均为三角形,但形态、大小、方向、取势多有不同。总体而言,该碑尚具隶书的特征:横平竖直,以保持重心的平稳;撇、捺、长横、戈钩向左右两边伸展,以求横张之势,但远不如汉隶均匀规整。楷隶互参用笔,不拘常规的结体,这些外在的形式特征共同构建了《爨宝子碑》独特艺术风格:古拙、肃穆、天真,不可否认该碑书艺是拙陋的,至少是不精隶法。但该碑又是奇妙的(资料来源摘录于百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