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哲
北宋天文学家苏颂排除万难,研制“水运仪象台”观测天象;当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建成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如果他们穿越时空相遇,会交流些什么?
近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中国科技馆、中国煤矿文工团携手创作的沉浸式戏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上演。该剧以宇宙中的“天关客星”与蟹状星云间的神秘联系为纽带,用科技与艺术“携手”的形式,让古今科学家相遇、交谈。
科技与艺术“邂逅”,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科技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让科技走出院所,融科普于戏剧,“科技+艺术”的形式“上新”,目的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进而推动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艺术能赋予科学“温度”。艺术的表达形式,降低了科学知识的理解门槛。尤其是对青少年等群体来说,通过戏剧叙述、场景转换、跨时空交流,能够在饱满的科学工作者形象与真实动人的故事里,更好地了解深奥的科学知识。
剧中,“苏颂”带着观众身临其境,了解北宋元祐年间研制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的故事;“苏颂”还与现代“拉索”里的青年学者,在时空隧道中对话。这种新颖的艺术表达,深深吸引了观众。古与今的科学工作者“走近”了,科学和公众的距离也被拉近了。
丰沃的文化土壤,适宜科学的种子扎根、生长。在声、光、电等多种艺术手段的加持下,观众或瞬间“穿越”至北宋,感受当时司天监官员首次记录“天关客星”的震惊、苏颂终其一生铸就“水运仪象台”的坚持;或“身临”海拔4000多米的四川稻城海子山,真切了解“拉索”观测站工作的艰苦、科学工作者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为什么要建设‘拉索’?”“因为我们需要在世界上争取宇宙解释的话语权!”观众在艺术的共鸣里深刻理解了科学家精神。
科学揭示自然规律,艺术表达规律之美。在科学普及的“底座”上,科技馆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地方,才能形成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持久“引力”。这就需要实现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中国科技馆还会继续挖掘科学背后的文化,继续探索用艺术的语言讲述“硬核”的科学,让更多公众理解科学知识、爱上科学文化。
(作者为中国科技馆馆长,本报记者李亚楠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9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