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邂逅”艺术,追求真理与美(新语)
创始人
2025-07-09 07:00:47
0

郭 哲

北宋天文学家苏颂排除万难,研制“水运仪象台”观测天象;当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建成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如果他们穿越时空相遇,会交流些什么?

近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中国科技馆、中国煤矿文工团携手创作的沉浸式戏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上演。该剧以宇宙中的“天关客星”与蟹状星云间的神秘联系为纽带,用科技与艺术“携手”的形式,让古今科学家相遇、交谈。

科技与艺术“邂逅”,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科技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让科技走出院所,融科普于戏剧,“科技+艺术”的形式“上新”,目的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进而推动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艺术能赋予科学“温度”。艺术的表达形式,降低了科学知识的理解门槛。尤其是对青少年等群体来说,通过戏剧叙述、场景转换、跨时空交流,能够在饱满的科学工作者形象与真实动人的故事里,更好地了解深奥的科学知识。

剧中,“苏颂”带着观众身临其境,了解北宋元祐年间研制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的故事;“苏颂”还与现代“拉索”里的青年学者,在时空隧道中对话。这种新颖的艺术表达,深深吸引了观众。古与今的科学工作者“走近”了,科学和公众的距离也被拉近了。

丰沃的文化土壤,适宜科学的种子扎根、生长。在声、光、电等多种艺术手段的加持下,观众或瞬间“穿越”至北宋,感受当时司天监官员首次记录“天关客星”的震惊、苏颂终其一生铸就“水运仪象台”的坚持;或“身临”海拔4000多米的四川稻城海子山,真切了解“拉索”观测站工作的艰苦、科学工作者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为什么要建设‘拉索’?”“因为我们需要在世界上争取宇宙解释的话语权!”观众在艺术的共鸣里深刻理解了科学家精神。

科学揭示自然规律,艺术表达规律之美。在科学普及的“底座”上,科技馆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地方,才能形成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持久“引力”。这就需要实现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中国科技馆还会继续挖掘科学背后的文化,继续探索用艺术的语言讲述“硬核”的科学,让更多公众理解科学知识、爱上科学文化。

(作者为中国科技馆馆长,本报记者李亚楠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9日 12 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你不要命了吗?!”浙江高速上... 7月1日上午,杭州市公安局高速交警支队五大队综合勤务室在公共视频巡查时,发现了揪心一幕:在G25杭新...
韩国U16崔敏俊进球后挑衅主场... 直播吧07月08日讯 和平杯第3轮,中国U16vs韩国U16。 比赛第66分钟,韩国U16球员崔敏俊...
新书月销40万册,是靠去世女友... 流量从来不是文学的敌人,迷失才是。静心沉淀,专心打磨,用心写作,作品自会高调绽放。
原创 演... 6月30日,演员洪剑涛在浙江杭州龙井村的茶馆里喝茶的一段视频引发了广泛的热议。在社交平台上,网友们纷...
全球生活实验:一份重启人生说明... “去非洲”这个想法不完全是一时兴起。一方面是,我想当作家,作家似乎都需要经历。另一方面,教会我写作的...
新书推荐 │ C语言程序设计:... 目录 第1章C语言概述1 1.1计算机编程语言与国家信息化战略1 1.2旅行到计算边缘: 从高级语言...
范小青、王啸峰新书分享会在江苏... 人民网北京7月8日电 (记者刘颖颖)7月6日,第十五届江苏书展现场,备受瞩目的“城市褶皱里普通人微光...
原创 林...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同赴美国求学。这是林徽因初到美国留学时拍的证件照,这时候的林徽因才20岁,...
三星堆遗址首次发现玉石器作坊遗... 记者近日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三星堆遗址首次发现玉石器作坊遗址,这是“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
原创 亚... 在当今世界上,提起发达国家,大家的脑海中一定会首先想起那些欧美国家。诚然,在世界各大洲中,欧美大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