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至9日,长江师范学院精心组建的长青青百人艺体筑梦团,在重庆市涪陵区杨二坪社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艺彩飞扬·美育社区”公益课程。这支由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院、传媒学院联合组建的暑期实践团队,通过“云端+线下”融合模式,将优质艺体教育资源送入社区,让艺术之美成为点亮儿童心灵的星光。
多元课程编织美育网络 传统与创意共谱童趣乐章
为期一周的课程中,团队以“每日一主题”的形式,为6—12岁社区儿童带来了丰富多元的艺术体验。从7月3日的《郁金香绘画》,到7月7日的《小团花剪纸》,再到后续的音乐律动、趣味体育等课程,志愿者们用专业与热情搭建起一座通往艺术世界的桥梁。
志愿者指导孩子创作(学校供图)
《郁金香》课程中,美术学院志愿者田如彤以视频导入,带领孩子们走进色彩斑斓的花卉世界。她将郁金香拆解为几何图形,用“观察—拆解—创作”的教学逻辑,引导孩子们从形态模仿到创意表达。课堂上,志愿者们穿梭指导,耐心纠正线条与配色,最终孩子们笔下的郁金香或含苞待放,或绚烂绽放,尽显童真与想象力。
《小团花剪纸》课程则聚焦传统文化传承。志愿者李宛柔从团花剪纸的历史渊源讲起,细致演示对角折、对边折等基础技法,通过太阳纹、月牙纹等经典纹样展示,让孩子们感受传统艺术的对称之美。实操环节中,“云端小导师”与线下志愿者协同配合,针对折叠不整齐、下剪犹豫等问题进行一对一辅导。剪刀“沙沙”声中,一张张红纸蜕变为灵动的团花,孩子们举着作品欢呼的瞬间,成为传统艺术扎根童心的生动注脚。
创新模式破解资源壁垒 三下乡实践彰显育人初心
“三下乡”活动的核心意义,在于打破城乡资源壁垒,让高校智慧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本次公益课程创新性地采用“云端艺课+社区落地”模式,既发挥了传媒学院在技术支持上的优势,实现优质课程的远程输送;又依托线下志愿者的即时指导,弥补了线上教学的互动短板。这种“1+1>2”的服务模式,不仅让社区儿童享受到多学科融合的美育资源,更体现了高校在乡村振兴中“智力下沉”的责任担当。
“三下乡”活动让高校智慧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学校供图)
团队负责人所说:“三下乡不是简单的‘送课下乡’,而是要通过持续互动,让艺术教育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精神滋养’。”课程中,志愿者们不仅传授技能,更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绘画课上鼓励“画出你心中的颜色”,剪纸课上引导“创造属于你的纹样”,这种“授人以渔”的理念,正是“三下乡”活动“实践育人、服务社会”初心的生动体现。
美育赋能点亮成长之路 高校力量助力社区发展
一周的课程虽短,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有家长反馈:“孩子每天都盼着上课,回家后还会把剪纸作品贴在墙上,说要当‘小小非遗传承人’。”这种变化,印证了美育在儿童成长中的浸润作用,也彰显了“三下乡”活动在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丰富基层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据悉,长青青百人艺体筑梦团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深化 “艺体 + 社区” 服务模式,通过建立长期帮扶机制,让美育课程常态化走进社区。未来,团队还计划结合音乐学院的艺术特长开展合唱教学,依托体育与健康科学院开发趣味运动课程,让 “三下乡” 的成果在基层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青春力量。(杜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