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7日电(记者恩浩)7月盛夏,在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东杜尔基镇明星湖畔,来自吉林白城的游客孟德龙正和家人享受休闲时光。在船宿酒店的户外平台上,他们一边垂钓一边烧烤。“这里既能亲近自然,又能体验农家生活,孩子们都不想走了。”孟德龙笑着说。
图为7月6日拍摄的明星湖旅游度假区沙滩。新华社记者 恩浩 摄
不远处,金沙乐园里的海狮表演引来阵阵欢呼,孩子们兴奋地与海狮互动合影。在旅游旺季,这样的欢乐场景每天都在明星湖旅游度假区上演。
7月6日,游客在明星湖旅游度假区观看海狮表演。新华社记者 恩浩 摄
拥有几千亩水域面积的明星湖旅游度假区于2022年开工建设,2024年被评为4A级旅游度假区。在“稻梦空间”板块,300亩水稻田成为热门打卡点,不少新人在此拍摄婚纱照。特色民宿街上,不少游客在体验手工制茶。手工编织非遗小院主理人刘玉环说,自试营业以来,每天都能接待上百名游客,小院通过售卖编织手工艺品,和传统东北大酱、米酒等乡村特产,在试营业阶段每天就有近千元销售额。
图为7月6日拍摄的明星湖旅游度假区“稻梦空间”板块。新华社发(曾令刚 摄)
东杜尔基镇党委书记杜长春介绍,明星村通过实施53个提档升级项目,形成了“前院种瓜、中院民宿、后院稻田”的立体产业带。“从旅游度假区开园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实现产值近8000万元,村集体收益突破300万元”。
在突泉县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里,浆果智慧农业产业园的蓝莓长势正旺。在智能化温室内,游客陈丽正带着孩子采摘蓝莓。“这里既能体验田园乐趣,又能品尝新鲜果实,在采摘季我们经常来。”陈丽说。
图为7月6日拍摄的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的浆果智慧农业产业园。新华社记者 恩浩 摄
据了解,浆果智慧农业产业园通过三大科技系统实现精准化管理: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温湿度,如同给大棚装上“智慧大脑”;水肥一体化装置通过滴箭精准输送营养,较传统灌溉节水40%;无土栽培基质由泥炭、椰糠和珍珠岩复合而成,配合物联网传感器,使蓝莓生长全程可追溯。“现在浇水施肥都靠数据说话,两个人就能管护20亩大棚。”管理员郝喜说。
图为7月6日拍摄的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的数字智慧平台。新华社记者 恩浩 摄
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管委会负责人王凤仙介绍,这里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业园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运营+村集体入股+农户参与”机制,让科技红利持续释放:村集体年增收11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改造,5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近年来,突泉县立足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区、国内一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发展定位,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将农文旅融合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推进产业培育、品牌营销、景点建设、富民增收等重点工作。
7月6日,在东杜尔基镇明星村非遗小院,工作人员向游客介绍东北大酱。新华社记者 恩浩 摄
“全县现有A级旅游景区9家、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打造了葡萄采摘节、农牧民丰收节、环湖马拉松等一系列乡村旅游品牌活动,基本形成了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研学体验、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体系。”突泉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张颖慧说,今年前六个月,突泉县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同比上升14.1%;收入达4.6亿元,同比上升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