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的神秘的传说很多,除了神话般的泰山、五峰山三姊妹的传说,这里最为神秘的就是鬼谷子洞的传说。
鬼谷子洞也称为透明洞,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谋略家、纵横家创始人鬼谷子在此洞内隐居修行。
马山又名隔马山,海拔512.3米,是道教胜地,与泰山、五峰山并称鲁中“三姐妹山”,为马山圣母(马山奶奶)的道场。
马山犹如一道屏障兀然矗立于本来空旷的山谷上,特别是到了山顶,整座山峰陡峭壁立,犹如刀刃般横亘于天际。
鬼谷子洞即位于马山南端的崖壁中间,横穿整个山体,从而让山左山右相通,故又名鬼谷子洞。
攀登马山有两条路,一条自马山西,一条自马山东,马山西的应该属于双泉镇,马山东才是马山镇的地盘。
马山镇一侧,每当四月则是桃花朵朵开,山坡上开满了娇艳的桃花,桃花开的时节多与三月三马山庙会相逢,一霎时,人满为患。
错过庙会,赏桃花的人虽然还是不少,但可以驱车直达半山腰的停车场了。
从这儿开始,登山的路都是石阶,虽然有点小陡,却是不用担心走错路。
过马山圣母影壁堂,继续上行大约十分钟就看到石阶的左侧有一指示牌——鬼谷洞、蛤蚌(gé bàng)洞。
从这儿走左侧的步道,大约500米的样子就能到鬼谷子洞了。步道位于不太好走,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垂直壁立的山峰,小径掩映在葱郁的松柏之间,如果是夏日,松涛阵阵,是避暑的好去处。
途中山崖一侧有多个小洞,其中一个蛤蚌洞最为神奇,因洞口形似蛤蚌而得名,洞口两层,上层一般人进不去,深不知几许,传说尽头垂直向下,直通一处泉水。
鬼谷洞又名仙人洞,洞口宽3米左右,高5-6米,站在洞口明显的有风吹来,洞口处两侧变大,然后山洞突然变窄变矮,仅容一人可以通过,大约不到十米的样子,山洞又变宽、变高,一侧有一石床,传说为鬼谷子所用,得名仙人床。
(全长30米,最高处7米,最矮处3米。洞中有长近3米,宽近1米的天然石炕,名鬼谷子床。)
山洞的尽头则到了山的西侧,洞口右侧的崖壁上有一高两米左右的摩崖造像。造像为佛教造像,佛祖端坐莲花座,宝相庄严,双耳高垂,面容慈祥,始凿年代不详。根据造像风格和形象,老靳判断此遗存应为元或金代的作品。
这尊造像最为让人称奇的不是它的一只脚非常清晰,而是这儿明明到处都是道教遗迹,这座佛教造像为何突兀地出现在这里,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我查了一下资料,一时没有找到答案,如果哪位读者大大有造像的详细资料,麻烦分享在评论区,万分感谢。
自造像处的步道,就是马山最为险峻的一线天线路,一般不建议从此行走,最好山洞处下行,然后直达双泉方向登顶马山的石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