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6年,诸侯盟主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把蔡国揍得服服帖帖,将蔡国国君蔡穆侯扣押了。这个蔡穆侯是齐桓公的大舅子,他的妹子蔡姬嫁给了齐桓公,结果小两口发生了矛盾,齐桓公把蔡姬送回娘家。原本打算过几天再接回来,结果蔡穆侯让妹子再嫁,于是惹毛的齐桓公就率军收拾大舅子。
仗打完了,齐桓公还没过瘾,继续率军南下,带着诸侯联军部队要攻击当时南方的大国楚国。按照《史记》和《左传》的记载,齐桓公这次攻打楚国,好像是攻打蔡国的副产品,买一送一,两本书都用了“蔡溃,遂伐楚”这五个字。
实际上,齐桓公早有讨伐楚国的意思,这次正好借讨伐蔡国的机会,集结起诸侯大军,其目的就是对准楚国,蔡国是齐桓公集结大军的借口而已。否则,以蔡国这个弹丸小国,根本不需要诸侯联军,齐国随便一个将领带领一支军队,都可以消灭蔡国。
齐桓公对付楚国,是因为楚国已经逐渐成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最早周天子分封的时候,楚人只得到了五十里土地,然而经过多年努力开拓,楚国成长为一个拥有千里土地的一个大国。
尤其是楚文王、楚武王和楚成王时期,楚国的扩张势头越来越猛。楚国有意识向北方扩张,希望得到中原王国的尊重。长期以来,中原各国一直将楚国当成了野蛮国家,在中原各国的眼睛里,楚国始终与犬戎、戎狄等少数民族是一路货色。因此楚国的扩张,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实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融入中原文化,得到中原国家的认可。
然而,事与愿违,楚国的扩张除了收获了恐惧以外,什么也没得到,以齐国为首的各个国家人人自危。也不能怪他们,楚国的这一轮扩张实在太凶猛了,一下子就消灭了权国、罗国、邓国、绞国、申国、随国、息国等国家。
到了楚成王这一代,楚国依旧野心勃勃,他们的目标是中原心腹地带的郑国。一旦郑国被楚国拿下,那么楚国的势力就真正深入中原了。于是,为了遏制楚国,齐桓公借助伐蔡集结的诸侯军队,准备对楚国开战。如果直接对抗楚国的话,恐怕许多诸侯国惧怕楚国强大,不敢派兵。齐桓公此举可谓用心良苦。
联军部队浩浩荡荡向楚国杀来,楚成王害怕了。对诸侯国各个击破,楚成王信心十足,但是对方联合作战,楚成王没有获胜的把握。于是他派遣使者来到联军大营,质问齐桓公:“你在北海,我在南海,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要来讨伐我们?”
齐相管仲回答说:“我们有周天子支持,可以征讨各个诸侯,保卫周王室。你们已经多年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王室祭祀的时候已经多年无法缩酒了;当年周昭王南征,却一去不复返,你们到今天一直没有给过令人满意的解释。你们已经多年无视天子了,所以我们前来讨伐。”
管仲这段话包含了两个典故。比如包茅缩酒,这是周人酿酒的一个程序,酿酒的时候,使用包茅将酿酒的酒渣过滤掉。而包茅这种茅草当时是楚国的特产,仅有荆山一带才出产这种植物,周王祭祀用的酒,都是靠楚国进贡的包茅来过滤的。由于多年征战,楚国已经多年未向周王进贡包茅了。
另外周昭王的故事则更加狗血,当年周昭王自己作死,没事多次出征楚国,最终楚国人使诈,周昭王被淹死了。
楚国使者听到管仲提到这两件事,连忙说,没有进贡包茅,是我们楚国不对,我们马上就改。周昭王的事情跟我们楚国没关系,你们该问问汉水上生活的老百姓。
齐桓公对此回答不太满意,双方军队从春天对峙到夏天,最终,楚国派出了使者屈完,楚国与齐国等国家在召陵达成会盟,一场大战消弭于无形。楚国北伐的步伐就这样被暂时遏制,春秋各国再次达成一种脆弱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