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聂灿
6月28日,《科幻文学研究手册》新书首发暨读者见面会在深圳书城·中心城举行。《科幻文学研究手册》由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教授主编,2025年3月于重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构建了科幻文学研究的完整知识体系,兼具资料性与工具性。
见面会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幻未来学”为主题,由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发起人兼理事长马国宾主持,《科幻文学研究手册》作者吴岩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深圳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邱刚,深圳书城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太清,重庆大学出版社社文分社社长、本书编辑张慧梓出席活动。
吴岩指出,近十年随着《三体》等作品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科幻文学迎来创作与研究的双重繁荣,但领域内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手册,导致部分学术成果存在“行业信息缺失、文献覆盖不足、未达研究前沿”等问题。本书的出版旨在为研究者提供基础方法论与资料支撑,“它不仅是理解科幻文学的入门指南,更是推动学术规范化的重要尝试。”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幻未来学”主题演讲中,吴岩提出系列前沿观点。他认为,AI技术正推动科幻创作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精准自主写作”技术使叙事模式呈指数级增长,“按需印刷”与“小羊圈文学”等新型出版生态或将逐步形成,未来作家需同时兼具“AI协作者”与“范式破坏者”双重角色。吴岩以《西游记》为例提出创新性解读,认为这部古典名著本质上是“智能世界设计小说”,其构建的多智能体关系、智能演化法则及伦理规范,与当代人工智能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呼应。
在“AI是否改变科幻创作生态”的讨论中,吴岩以计算器演进作比:“拒绝AI参与创作,犹如坚持手工计算——技术迭代不可逆。”他展示的“熔炼”工具已实现“莫言风格”“刘慈欣风格”的一键转换,而《科幻文学研究手册》则为创作者提供对抗AI同质化的理论武器,“作家需在了解所有叙事模式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范式破坏者”。
读者互动环节中,针对“中国科幻是否会走向虚无主义”的提问,吴岩以《三体》为例指出:“宇宙归零的设定确有虚无色彩,但《三体》同时也展现了文明存续的坚韧。科幻应包容多元未来想象,如‘太阳朋克’(Solar Punk)就倡导积极的技术伦理。”而面对“青少年如何应对AI时代”的追问,他强调开放心态的重要性:“读100个科幻未来,才能应对第101个未知未来。背书、应试培养不出面对变革的能力。”
此次首发活动释放出双重信号——《科幻文学研究手册》构建的理论体系,与“熔炼”工具代表的技术革新,共同推动科幻研究从文学批评向“科技-人文”交叉学科跃迁。正如2012年日本国际科幻研讨会公报所述,科幻已成为“理解当下的认知工具”,而吴岩团队提出的“智能世界设计说”及AI创作辅助方案,为这一论断提供了鲜活的注脚。
(受访单位供图)
上一篇:新星社七月新书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