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脑:一个关系器官:一种现象学一生态学构想
为什么我们总是将意识与自我等同于大脑?从神经科学到心理治疗,当代关于“脑中心主义”的观念如何掩盖了人类与身体、环境及文化的深层关系?
在《脑——一个关系器官:一种现象学—生态学构想》一书中,哲学家托马斯·福克斯通过现象学与生态学的视角,深刻揭示了脑研究中还原主义的局限,探讨了人类主体性形成的根本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是已经再版六次的德语当代学术经典名著,作者提出了一种现象学—生态学的脑科学方法论方案,强调理解意识现象的产生,不能从神经元及其网络结构的角度出发,而应该从身体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出发。
本书批判了脑生物学将大脑与身体及其周边环境孤立开来的倾向,强调了大脑、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并以此来理解大脑的“关系性”,探寻一种区别于近代主体性传统的“具身主体性”。
对于试图将大脑与身体隔离开来的脑神经科学而言,本书构成了一种根本性批判,揭示了脑神经科学推崇的“脑中心主义”内在的问题。
02
人类世的宇宙论:泛心论、万物有灵论与后人类主义的局限
为什么从笛卡尔开始,本体论便走在错误的道路上,从二元论到物理主义,近现代形而上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误导。
在《人类世的宇宙论》一书中,哲学教授阿恩·约翰·维特勒森不但梳理了本体论传统的种种误区及其后续影响,揭示了它们在哲学上的误导、政治上的失语和伦理上的匮乏。
内容简介:
《人类世的宇宙论:泛心论、万物有灵论与后人类主义的局限》探讨的是经典哲学问题:物质与心灵,或者说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问题。
在作者阿恩·约翰·维特勒森看来,这个经典问题在人类世的时代意义已经发生了改变,面对人类与自然的决裂、物种的灭绝,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和迫切;哲学理论从笛卡尔开始就误解了物质世界,或者广泛的自然世界,而忽视了物质世界具有的意识维度,从此在人类的实践上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本书探讨了一幅新的宇宙论图景,万物有灵论,即实践中的泛心论,从哲学、人类学、物理学等角度,重新思考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分裂与融合,以及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03
“更好”有多好?:理解人类增强计划
技与哲学的深度对话:在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技术不仅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在重新定义“人”的本质。本书以哲学的高度,剖析了“人类增强计划”背后隐藏的伦理困境与人性挑战。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从哲学视角审视和反思当代人类增强技术的佳作。它聚焦当前方兴未艾又充满争议的人类增强技术,对认知、心理、医药、身体乃至容貌等领域中的增强技术及其思想方案,以及心识上传、激进延寿、虚拟永生、人类赛博格化乃至人与技术之关系等前沿议题一一加以探讨,人文关怀和哲学深度兼而有之,读来饶有趣味,又深受启发。
在豪斯凯勒探讨人类增强的作品中,本书面世最早,也最有影响。它有说服力地向读者表明了,对技术的追问本身并不应拘囿于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本质上是一个要求我们不断回到“人”这个思考原点,并向技术和人之存在的一切可能性前提开放的哲学“大哉问”!
04
超人类主义:改造人类状况:历史、哲学与现状
超人类主义是一场多声部的文化、知识和政治运动,涵摄人类历史上及其日常生活中的几乎每个面向,从生理到心理,从健康到病痛,从文化到宗教,从科学到技术。本书深入浅出地对超人类主义的前世今生做了全景、概观的介绍。
内容简介:
何为超人类主义?当科技与人体深度交融,人类是否正在突破自然界限、迈向“后人类”时代?本书以跨学科视角全面解析这一思潮的源流与未来图景,既是一部思想史,也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哲学宣言。
作者以清晰的语言剖析超人类主义的核心议题:意识上传是否意味着永生?身体改造会不会加剧社会不平等?当技术能“优化”人性,伦理边界何在?书中不仅涉及基因增强、抗衰老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科学进展,也深入探讨随之而来的哲学与理论挑战。
通过融合科技动态与人文反思,本书为读者打开一幅理解超人类主义的全景画卷,同时邀请我们共同思考——在技术狂飙的时代,何为人之为人的终极价值?
05
韧性赛博格:与起搏器和除颤仪同生共死
这是一本具有人文关怀、充满温度的小书,以心脏起搏器和除颤仪为切入点,描述了连线心脏赛博格新身体面临的脆弱性,以及他们发展出的一系列韧性技法。
内容简介:
《韧性赛博格:与起搏器和除颤仪同生共死》探讨了面对参与改变其生死的设备,心脏起搏器和除颤仪植入者可能使用的物质资源以及这些混合身体如何建立韧性技法。
在大众和医学报道中,这些体内装置往往被描绘得神乎其技;一旦植入人体,它们不需要任何“使用者”的能动性。
本书以温暖细腻的笔触,通过技术地理、交叉性分析、身体伴侣技术等方法分析了大量访谈实例后得出结论,任何假定使用这些植入装置的人处于被动地位的言论或政策都会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即维持人—机混合身体的生命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
起搏器和除颤仪不仅彻底影响了其死亡过程和死亡,而且也引入了新的、标记可见的身体的脆弱性。奥德肖恩指出与经技术改造的身体同生共死需要一个韧性建设的终生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韧性赛博格社会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