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婚礼来讲,花轿发迎,拜堂成亲是婚礼中第一大事,场面一定要十分隆重、热烈,故在成亲的当天,凡举办婚事之家,一应礼仪、程式、习俗、杂事等都十分繁琐,可谓百事纷杂、千头万绪。这样,旧时专门为喜庆人家代办各项事宜,统称为“六局”的行当,也就应运而生。
“六局”以前在江浙地区都有,但行业内涵各地有所不同,在苏州地区是指茶担、鼓手、掌礼、执事等。行业虽有所不同,但都是旧时为他人操办重大礼仪活动的服务性行业,且从事这一行业的,以前大都世代传袭。其中,“茶担”绝对是六局中不可或缺的行当。以前苏州的茶担行业和掌礼行业,还有一个联合的同业组织,即所谓“礼茶公所”,原址在苏州社坛巷内,后遭兵毁,在清同治年间,经公捐又在城内富仁坊巷重建“礼茶公所”,以共同敬奉礼、茶二业的师宗。
“茶担”,顾名思义是专门负责茶水供应的行当。在婚嫁礼仪中,主要负责为参加婚礼的来宾烧茶、送茶,也就是负责整个婚礼过程中的茶水供应。同时茶担还负有为当天的酒宴烫酒、温酒的事宜,个别的还兼为举办婚事的东家从事礼堂中的椅披、桌围的布置等杂事。此日,茶担业主将有关茶水供应的用具,如火炉、铜吊、茶壶、茶盏等,均装于一种专用的“茶担箱”内,由茶担业主一担挑至东家,因此有“茶担”之称。茶担在挑至喜事人家后,往院落或天井中一放,就立马能升炉烧水供茶。故凡是举办婚事之家,只要雇用此种专业茶担,届时不管宾客来了多少,在“喜茶”供应上都能够应付自如,而不用自家操心。当天,不用说是参加婚礼的宾客,即使是乡里乡亲,甚而是过路之人,大喜之日都能到茶担处讨一杯“喜茶”喝喝,这是吴地民间通行的风俗。这天,凡遇有人讨“喜茶”喝,茶担业主们照例是来者不拒,随讨随给,百讨不厌。依民间风俗,此日讨喜茶饮的人越多,办喜事人家则越“吉利”,同时能讨到“喜茶”喝的人,亦能“借喜”,故主宾都能从中“讨讨吉利”,“冲冲喜”,可谓是皆大欢喜。
据调查,在太湖南部的湖州地区,当地的茶担业主还兼营喜事人家的挂灯结彩之事,故在茶担箱内除烹饮茶水的一应用具外,还置放着各式灯笼和彩绸,因此当地有“灯彩茶担”之称。对经营灯彩茶担的业主,湖州人俗称“茶相”(相帮喜事人家供茶的意思),以前湖州城内的陆家弄内就曾有一灯彩茶担,因业主姓“陆”,故人称“陆相”。
在湖州“茶担”的经营中,规模小的,装一副担子就可以了;规模大的,一应用具则须装两副担子。而在诸般用具中,一只大型的紫铜茶壶是最为抢眼的。主要是在该铜壶的设计制作上,可谓独具匠心。茶壶的中间为一用炭燃烧的炉膛,周围是贮水的水锅,锅上有盖,在圆形的锅盖上有三个圆孔。待水锅中的水煮沸时,再用长圆形的铜罐盛入冷水后插入圆孔中,目的既是将煮沸的开水从壶嘴中压出,用以给来宾冲茶,又能待壶中开水放出后,使铜罐中的生水得到预热,成为温水。这时再将温水倒入水锅中,以循环往复,不断补充,这样可周而复始地将温水煮开,以保证婚礼中的茶水供应。一待酒宴开席,还可在长圆形的铜罐内装入冷酒,插入锅盖的圆孔中,用以温酒,可谓一举几宜。
以前在湖州,遇有办喜事人家,业主即将灯彩茶担挑至东家,一方面从担中取出预制好的挂灯和各色彩绸,为东家张灯结彩,布置喜堂,另一方面即时开炉烧水供茶。届时“茶担”除负责众位来宾的茶水供应外,待宾客酒足饭饱之余,三五成群地或谈天或说地时,“茶相”则不时地派助手送上热气腾腾的毛巾,给来宾们净脸拭汗,服务可谓十分周到(这也是旧时茶相的业务范围之一)。故从前举办婚庆礼仪,少不掉聘请“茶担”这一行当,小小一副茶担,也确实为办事的东家省却了不少麻烦,只需付钱便可少操心,在传统婚姻流行的时代,茶担的实用性确是很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