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越国君主勾践与重臣文种的故事,是一段典型的权力与忠诚的悲剧。与吴国的战争中,文种与范蠡是勾践的统帅与谋臣,可以说功劳赫赫居功至伟。
然而,战后范蠡辞官归隐远离朝堂,临走前还给文种写了一封信,大致意思就是“卸磨杀驴”,直截了当地表明勾践不是一个可以同富贵的人。
文种看到信后也感觉到了危机,以身体不适为由规避朝政事务,可惜他还是放不下荣华富贵,在犹豫徘徊期间被越王勾践猜忌,最终下达圣旨让文种自杀。
这样的事情并非只发生在春秋,明朝时期朱元璋完成天下统一的重大胜利后,利用各种手段削弱功高盖主的将领或谋士,胡惟庸案、蓝玉案便是最好的证明,深刻诠释“伴君如伴虎”这句话。
朱元璋的皇帝心
越王勾践为何要杀死功臣文种,原因非常简单,勾践统一吴国后为稳定统治,必然会清除那些可能威胁到自己的重臣。
毫无疑问文种就是最大的威胁,这种政治清洗在古代是十分常见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反映统治者的冷酷与无情,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他早年经历极为坎坷,贫苦出身的朱元璋要过饭、出过家,更是亲眼目睹元朝的无能和社会的动荡,民间疾苦、官吏腐败深深烙印在内心深处。
这些刻骨铭心的体会在后来的统治中都有反馈,比如打击贪污、严惩腐败,使得明初迎来“洪武之治”的安定。当然,这种手段更多的是为维护皇权政治。
朱元璋登基后不再是一方霸主,所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巩固权力和安定江山,开国功臣因战功赫赫拥有不小的权力和影响力,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胡惟庸担任丞相期间掌管六部,背后的权力大到足以与皇权抗衡,朱元璋对此感到深深的不安,最终以造反的名义将其缉拿,顺带清洗了相关的重臣,一时间上千人人头落地血流成河。
胡惟庸私构群小夤缘为奸,或枉法以惠罪,或挠政以诬贤,因是发露,人各伏诛。
蓝玉的死多少有些可惜,他本是朱元璋为儿子朱标培养的战将,可惜朱标早早去世。蓝玉的地位多少有些尴尬,朱元璋在世能够压制他,一旦去世孙子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
也就是说,这开国功臣若留在朝堂之上将会对皇位构成威胁。
出于为其子孙铺路的深远考量,也为确保皇权稳固传承给子孙,朱元璋必须剔除所有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最终蓝玉有关的武将皆被诛杀。
回首洪武年间的统治,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充分展示古代皇权政治的残酷性,任何政治行为都以皇位稳固为目的,一切对黄去拿造成威胁的不论原因皆要清除。
胡惟庸谋反、蓝玉不臣之心其实都是假的,这些都是朱元璋为了清除开国功臣和文臣的借口,所以有些人认为洪武皇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但也是一个“鸟尽弓藏”的典型。
明初大量的开国功臣被杀,即使是徐达民间也有传言被“一只烧鹅”害死,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大将汤和就从政治的泥潭中脱身并得以善终。
汤和为何会得以善终
汤和为何会得以善终,关于这件事情有人解释,他是朱元璋的兄弟、发小和伯乐。
汤和与朱元璋同在一个村庄长大,两人从小就建立深厚的友谊。汤和比朱元璋年长三岁,性格机智且为人谨慎,童年游戏中经常扮演领导角色,后来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军希望改变命运。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则十分凄凉,父母后因无钱安葬被迫出家为僧,生活困顿居无定所。
在这样的背景下,汤和寄去的邀请信成为朱元璋人生的转机,后者听信大哥的话毅然决然地脱下袈裟加入红巾军,从此踏上征战四方的道路。
他加入红巾军时,汤和已是小有名气的头目,但朱元璋却凭借非凡的武勇和军事才能迅速崭露头角。
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毛头小子却后来居上定然有资历老的人不服,这个时候依然还是汤和站出来力挺兄弟。
之后两人一同征战杀敌,随着朱元璋权势的增长,最终统一天下建立大明王朝。可以说没有汤和的帮助,朱元璋想要在红巾军混出来很难,能不能建立大明朝是一个未知数。
这种兄弟情不是其它淮西勋贵能比的,所以当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被杀时,汤和才能从危机中脱险。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我们可以通过一件事情来看看。
打天下时汤和曾有一段时间驻扎在常州,有一次他向朱元璋请示一些事情,最后却没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心中多多少少有些不满,酒后便开始发泄内心的牢骚:
“我镇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
当年韩信也有过这样的事情,项羽和刘邦在荥阳对峙时,只要他投靠谁,谁就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常州地处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交界处,很显然他内心的想法与韩信如出一辙,结果这件事情被朱元璋知道了。他虽然怀恨在心,可因局势需要一直隐忍,直至开国后才对谈个话算账。
论资历、论功劳汤和丝毫不输徐达,朱元璋封赏功臣时封后者一个公爵,却给前者一个侯爵,理由就是当年不该酒后妄言、影响军心。
即使多年后,朱元璋依旧封赏汤和为信国公,但常州的事情依然没有忘记,而是让人刻在世袭凭证上。
由此可见,所谓的兄弟情在政治权力面前一文不值,朱元璋放过汤和而是另有原因,至于原因是什么?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北宋时期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汤和的智慧
古人由一句话叫做“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一方面是因为秀才优柔寡断,另一方面是因为秀才手里没有兵权。但武将却不同,他们做事有一腔热血,若手里再有兵马必然会造成叛乱。
赵匡胤建立北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通过杯酒释兵权收缴武将手里的军权,而明初的情况与北宋初期很相似,武将手里的军权大得让朱元璋吃不好、睡不好。
因此,他登基后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那些功勋卓著的将领。左右徘徊之际汤和找来了,没有任何犹豫直接提出交出兵权,而且还是无条件交出来。
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听闻此事朱元璋“大悦”,随后便询问汤和想要什么?汤和却不慌不忙说想要100位美女。
这句话让朱元璋都愣住了,当时汤和已经有63岁了,即使给他100个美女又有什么用呢,随即哈哈大笑调侃他老不正经。
当然,朱元璋最后不仅批准汤和的退休请求,还赐给他府邸和田地以示感激。汤和自己难道不知道要100个美女,会对自己的名誉有所影响吗?他当然是知道的。
常州一事、封公一事,让汤和深知朱元璋的猜疑心很重,主动提出交出兵权是在表明自己无意于政治权力斗争,只愿回乡安老颐养天年。
仅仅做这些还不足以消除朱元璋的疑虑,毕竟他的才华在那里放着,历史上不乏君主因忌惮武将的而采取极端措施,这个时候“自污”就是最好的选择。
汤和索要的100个美女,回家后就让管家分批遣散,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好色之人。然而,在明面上他却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好色之人,如此一个不求上进的人又怎么会对江山造成威胁呢!
唐朝时期的郭子仪就是如此,晚年向唐皇不断索要美女,个人名声虽然没有了,但却获得善终还保全家族的富贵荣华。
汤和效仿郭子仪的做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朱元璋一系列的清洗中安然无恙,甚至还得到皇帝的信赖。
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
洪武后期只要一有空朱元璋便要求汤和来南京城谈谈心,两人的关系宛若小时候一样亲近,完全没有君臣之间的隔阂,更没有皇帝对臣子的猜忌。
有一次汤和突然得了急症、口不能言,朱元璋亲自前来看望,甚至还随身带着太医给他治病。
身体康复后,朱元璋又将他带到京城疗养,日常生活中关怀备至,时不时还会赏赐一些东西。
洪武二十七年汤和病入膏肓站都站不住,朱元璋则扶着他的胳膊畅谈人生,不能说话的汤和一直默默听着,宛若同村的两个老人一起聊小时候......
一年后汤和病逝,朱元璋伤心不已,还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至此汤和不仅获得善终,临死前还享受皇帝的恩赏,这样的解决皆来自于他政治上的智慧。
在古代很多人都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可是真正在决策的时候很多人放不下权力,以至于身死道消。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在于懂得这个道理,而在于能够拒绝这个诱惑,很显然汤和就是这样的人。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