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文化和旅游部推荐的基层代表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丰富人民美好生活”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杨昌芹来自贵州遵义赤水河边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寨,也是赤水竹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赤水是全国的竹乡,竹编工艺之乡。竹编手艺是当地家家户户必备的一项生产技能,也是地方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
杨昌芹。图/国新网
杨昌芹2007年中专毕业之后,系统开始学习竹编手艺。2012年其成立了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初心是希望牵手更多的老百姓和有志之士,把竹艺发展传承到极致,所以给品牌取名为“极竹”。杨昌芹公司建成了非遗产学研基地,这是结合生产加工、研发设计、研学体验,集培训、品牌、推广、销售、运营于一体的基地。
被问及如何把赤水竹编这项传统非遗变成时尚单品,如何既保护传统技艺又助力乡村振兴?杨昌芹介绍了当地的三个做法。
第一是非遗+设计。传统技艺传承的是老手艺,需要创新,需要设计,所以杨昌芹多次去了上海美院、清华美院以及高等院校学习设计,把竹编产品进行创新。当地邀请了上海、成都等知名的设计师做设计、研发、培训、指导,也设立了自己的品牌。杨昌芹在现场戴的耳环、发饰、手镯、包包,就是用竹编老手艺结合现代人生活审美开发出来的系列产品。
第二是非遗+产业,让竹编手艺人走上致富路。例如,当地走“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竹编产业规模化发展;还建成了竹编非遗展示基地、展示中心以及非遗工坊,带动了当地108人固定就业、200多人灵活就业,民族村的村民也实现了年终分红。
第三是非遗+跨界,让小竹编融入大市场。为了让竹编更快和一线市场接轨,杨昌芹先后跟二十余家企业谈成合作,拿到了订单。当地也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围绕吃竹、用竹、赏竹、玩竹,打造了一系列“竹旅游”研学精品线路,让更多到赤水旅游的游客走进竹编工坊、竹编展示中心和基地,体验竹编文化,把竹编产品带回家。据统计,每年有2万人左右来到基地。
“竹编是我的热爱,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更是赤水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一项技能。作为一名传承人,我希望通过传承开发创新,让竹编牵起产业之手、牵起市场之手、牵起当地老百姓之手,把它发展传承得更好。因为在基层,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杨昌芹说。
九派新闻特派记者 龚凌蔚 温艳丽 北京报道
编辑 万璇 任卓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