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Art Studies
中国美术学院官网显示图片
余旭红,1975年出生,中共党员。本硕博均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油画系教授,博导,教育部美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2019年获聘教育部“国家级青年人才”。
作品欣赏
《仿古山水之二》布面油画 80x100cm 2015
文/Art Studies 余旭红,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代表,其艺术创作实践始终以“光影·山水”为核心主题,通过油画媒介探索中国写意精神的现代转化。
《氤氲富春图》布面油画 80x300cm 2018
他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西方油画技法的融合创新,逐步构建起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系。其作品不仅延续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表达,更在图像时代背景下,为“生态”理念的视觉化提供了新的路径。
《夜光》之十布面油画 100x80cm 2013
余旭红的艺术实践始终扎根于对绘画本体语言的探索。他强调从自然写生出发,在自然山水中重构绘画,通过光影与色彩的交织,将传统山水画的“气韵生动”转化为油画的视觉语言。
《溪山晴霭》布面油画 300x80cm 2015
《光影·山水》系列作品以油画为主材,深入自然母体,既保留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性,又融入了中国画的写意性,形成“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回应了图像时代对绘画感受力的挑战,也体现了年轻一代艺术家对“绘画何为”的深刻思考。
《溪山清明》布面油画 300x80cm 2015
在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余旭红展现出跨学科的学术视野。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美术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创新研究》,并推动“中国写意油画”学派的理论建构。
《古田消夏图》布面油画 320x87cm 2021
他提出,写意油画的核心在于“写意精神”的传承,即通过笔触、色彩与构图的融合,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理论不仅为创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也反哺了艺术实践的深化。
《古田瑞霭图》布面油画 80x300cm 2015 中国美术馆收藏
余旭红的艺术创作还注重生态理念的当代转化。他通过“绿水青山”的切身体验,将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相结合,使作品在表现现实与历史交相辉映的同时,传递出对生态环境的关切。
《古田寒林图》布面油画 320x80cm 2019
他在《溪山行旅》系列中,以光影与山水的对话,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关系,为中国传统画法与西方油画的融合创新提供了可能。这种创作实践不仅回应了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问题,也为当代艺术注入了东方智慧。
《古田峰套图》布面油画 130x100cm 2018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及油画系导师,余旭红在教育领域同样贡献卓著。他培养了大批青年艺术家,推动了“中国写意油画”学派的学术传承。他提出的“写意油画”概念,不仅成为中国油画本土化的重要标志,更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身份。正如许江所言,余旭红的艺术实践是“在图像时代中坚守绘画本体语言的典范”,其作品与理论共同诠释了中国写意油画的当代价值。
《古田叠嶂图》布面油画 100x80cm 2019
《溪山行旅系列》布面油画 100x100cm 2020
《云山图》 布面油画 100x400cm 2020
《钩古古田山水图》系列 布面油画 120x50cm 2015
余旭红《此山中》布面油画 80cm×300cm 2022
余旭红《夜山钩古·大明山雪 之五》 布面油画 240cm x 100cm2022-2023
《夜山钩古》 余旭红 布面油画 2022
余旭红 《富春江》 布面油画 134cm×103cm
余旭红《在如院之三》布面油画 170×100cm 2021
余旭鸿《雁山登临 之一》 布面油画 120cmx 80cm 2022
余旭鸿《雁山登临 之二》 布面油画 120cmx 80cm 2022
富春江
在如院之三
雁山登临之一
雁山登临之二
雁山登临之三
“两山”故事——安吉余村矿山组画
光影山水·溪山行旅
风景
仿黄宾虹仿古山水之一
仿黄宾虹仿古山水之二
仿黄宾虹临戴本孝画稿
仿黄宾虹临石溪仿巨然画稿
光影山水·溪山行旅
此山中
林中空地
日影-林境
尘与路
钩古古田山水图之一
钩古古田山水图之二
钩古古田山水图之三
钩古古田山水图之四
古田瑞霭图
夜山钩古·古田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