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甲天下的石湾窑
创始人
2025-06-23 12:31:39
0

石湾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东南部,是我国陶瓷史上著名的民窑。

石湾窑创烧于唐,繁盛于明清,至今仍延续烧造。其产品种类丰富、胎体敦重、釉层厚实、釉彩光润绚丽。

明代后因善仿宋代钧窑釉色而名扬天下,被称为“广钧”;因其胎为陶土,又被称为“泥钧”。

石湾窑善仿擅创,勇于创新,尤其是明清以后烧制出大量以人物、动物等为造型的艺术雕塑,并以造型多样、人物塑像千姿百态、神形兼备的风格在中国古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明代南风古灶

创烧期

石湾窑唐代开始烧造,产品以日用陶器为主,器型主要为碗、盘、盆、罐、魂坛等,胎壁厚重,胎质疏松,烧成火候不高。外壁多施半截釉,胎釉结合不牢,多有剥釉现象。

釉色有青釉和酱釉、酱黄釉等。

碗、盘、罐类器物外壁多为素面,少量魂罐肩部或器盖上,采用堆塑、捏塑的手法塑出楼宇、人物、龙、莲瓣纹。

发展期

北宋时期,随着广州对外贸易的发达,刺激了石湾陶瓷业的发展。当年石湾窑火兴旺,成为了佛山重要的陶瓷生产和外销基地。

这一时期已经广泛采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烧制陶瓷,一般采用正烧和叠烧两种方式,这种窑炉比唐代的馒头窑烧制的产品合格率高,质量也有很大的进步。

北宋时期的陶瓷产品种类较唐代更为丰富,主要有日用陶瓷、丧葬用陶瓷及宗教祭祀用陶瓷,型制规整,器表平滑,底足平稳。

釉色也比前代多,以青黄釉、酱黄釉居多,青釉、黑釉、酱釉次之,白釉最少。

施釉方法与工艺均较以前有进步,不仅将釉色施于器物的外表,还利用荡釉法将釉色施于瓷器的内壁。

器表装饰工艺也十分丰富,有刻花、划花、戳印花、贴塑、彩绘等。

元石湾窑鱼形砚滴

南宋至元,中原有十多个姓氏因避乱迁居石湾,其中有不少是各地名窑工匠。这些南迁移民世代经营陶瓷业,不仅把先进的陶瓷技术带到石湾,而且还与石湾原有的技艺和制陶经济融合互补。

器物有碗、高足杯、双耳瓶、三足炉、盏杯、灯盏等,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釉色以黑釉为主,酱黄釉、酱黑釉、青釉次之。

明末石湾窑钧蓝釉楸叶式洗

繁荣期

明代,朝廷恢复了广州对外贸易中心的地位。佛山作为当时新兴工商业城镇,手工业、商业十分繁荣,是全国“四大名镇”之首,这些都促进了石湾窑的发展。

明正德年间建成的“南风灶”(因灶口向南而得名),把原来设在两旁的火眼由两排增至五排,将火眼改在窑顶并增设3个,每个火焰的距离缩小为30厘米左右,使窑内各个不同的部位都能加进燃料,克服了过去火候不均的缺点,同时也加长窑的长度,使窑容量增加的同时又提高了陶瓷质量。

明石湾窑仿钧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石湾窑工们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陈设器皿、文房用具、祭器、仙佛道人物等品种。

这类陶器讲究造型规整多样、釉色多彩缤纷、打破了石湾传统生产日用陶器的格局,从而形成了石湾窑生产的一个全新门类,即艺术陶塑。

明石湾窑仿钧釉三足炉

釉色方面,打破了以往青釉、黑釉、酱黄釉等简单釉色,调配出青、红、白、黄、黑等多种色釉系列。为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石湾窑还开始仿制中原名窑产品,尤其善仿宋代河南钧窑陶瓷,既仿造型又仿釉色,被誉为“广钧”。

窑工们还以此为基础,衍生烧出了翠毛釉、雨洒蓝、钧红、紫变釉等多种以仿钧釉为基调的窑变釉色,确立了石湾窑釉色的基调。

清 石湾窑窑变釉双鱼瓶,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代,随着广州对外贸易新发展,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艺术陶塑与日用陶器比肩发展,出现了专门生产艺术陶塑的白釉行、花盆行、古玩行等。涌现出一批批能工巧匠,他们挖掘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了艺术创作领域。

这一时期题材十分丰富,有仙佛道人物、市井人物、鸟兽鱼虫、瓜果器皿、仿古供器与仿历代名窑产品等,尤其是人物塑像手法精练,造型丰富,神态生动,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欣赏价值,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石湾公仔”。

釉色越发丰富,有专业的陶釉行,传统的单色釉和仿钧窑变釉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历代名窑釉色均能仿制。

清嘉庆-光绪 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广东省博物馆藏

持续期

民初,由于洋货冲击,石湾陶瓷业遭受严重打击。为了挽救民族工业,一些新型陶瓷企业先后成立,他们利用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在制陶工艺和烧窑技术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一些名师走出石湾,前往景德镇、澳门等地学习交流,并积极学习西方雕塑手法,把中外先进的雕塑造型手段运用到陶塑创作中,使石湾人物塑像艺术水平达到新高度。

清末 石湾窑仿哥釉米芾拜石像,广东省博物馆藏

明代 石湾窑“杨昇”款粉蓝釉双兽耳方瓶,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抗战期间,国家内忧外患,不少名师通过作品 来寄托家国情怀,这些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了高度统一,成为海内外人士争相收藏的珍品。

1938年日寇入侵佛山,石湾窑的生产遭受重创。

1945年,石湾全行业仅剩龙窑17座,生产濒临崩溃边缘。

1993年《春夏秋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的政策和法令。政府对民间艺术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使不少石湾陶瓷艺人重新归队,石湾陶瓷生产也逐渐恢复。

如今,石湾发展兴盛,名师汇集,成为了中国陶瓷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文脉华章丨一笔珍贵的拨款 扭转... 学习·故事 文脉华章丨一笔珍贵的拨款 扭转了这座百年建筑的命运 在绿意盎然的鼓浪屿上,有一座红色穹顶...
原创 隋... 在古代历史上,隋末唐初也是比较有名的乱世。在这一历史阶段,出了不少割据一方的诸侯。伴随着《隋唐演义》...
原创 家... 在浙江省温岭的一隅,梁先生珍藏着一枚自祖辈流传下来的丁未大清铜币,面值当制钱十文。这枚铜币的来历,源...
原创 李... 萧皇后是何许人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能够迷倒六位君主呢?古代的四大美女大家很熟悉,她们的美貌用闭月...
新闻传播学大咖热议“了不起的甲... 8月7日,“了不起的甲骨文”顶端新闻频道正式上线。这是河南日报社打造“了不起的甲骨文”文化IP的又一...
原创 年... 1908年12月2日,3岁的溥仪登基称帝,其生父载沣(时年25岁)也成为大清的实际统治者。那么年轻的...
原创 土... 两晋南北朝人物志-(十三)李特 四川这个地方,对做皇帝的来说,风水不好。尽管蜀地人杰地灵,物产丰富,...
原创 孝... 公元439年,北魏历经多代努力,最终成功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了长达100多年的北方16国割据时期,北朝...
原创 貂... 提及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我总是忍不住想穿越回东汉末年,亲眼目睹她的倾国之姿。想象一下,她是何等风...
原创 老... 老乡投靠曾国潘,上任前和曾国藩吃了顿饭,结果被打发回了乡下! 每当提到清朝末期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