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35年深秋,大唐帝国的复州竟陵(湖北天门),陆羽出生。名字取自《易经》,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这卦是什么意思呢?鸿雁在高空飞翔,全凭其丰满的羽翼助成气势。此卦,甚吉。故起名为“陆羽”,字“鸿渐”。陆羽,这位唐代的杰出茶学家,被誉为茶文化的奠基人。他的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对茶道有着深邃的见解和精湛的技艺。同时,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其诗词作品同样令人称道。著述了震铄古今的第一部茶学专著 ——《茶经》。
这是一部宏伟的巨著,《茶经》构筑了一个精致而闲适的品茶世界。全书共分为十个主要部分::一之源:讲述茶之本源与功用。二之具:讲述各种制茶器具。三之造:讲述茶的采制之法。四之器:讲述煮茶、饮茶器皿。五之煮:讲述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述饮茶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述中国饮茶的历史。八之出:讲述茶叶产地,并品评高下。九之略:讲述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可省略何种。十之图:将采茶、制茶、饮茶等过程绘成图,以推广传播。此书一经问世,便震撼了整个大唐。文人墨客、王公贵族纷纷将其私藏。《茶经》不仅是一部关于茶的百科全书,更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茶本身的描述上,更融入了作者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在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品鉴等各个环节,还深入探讨了茶与人的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生活的态度。通过品茶,人们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此外,《茶经》还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后世的茶文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为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茶经》的启迪下,中国茶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和特色,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茶经》依然被广大茶文化爱好者所推崇和传颂。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每当人们捧起一本《茶经》,都能感受到那股跨越千年的茶香和文化底蕴,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共饮一杯香茗。
《易经》是华夏最古老的哲学经典之一,儒家将其列之为五经之首,道家则列之为三玄之首,几千年来华夏几乎所有文人用毕生精力研读这部经典,孔子晚年精心研易,并留下了“韦编三绝”的美誉与传说。“韦编三绝”的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说的是孔子晚年特别喜欢《周易》。因为翻阅的次数太多,连穿竹简的熟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
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至少说明了一点:孔子对《周易》很重视,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周易》究竟是怎样一部书,为什么孔子会对它如此重视呢?
孔子曾经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以陆羽、孔子都信奉的《易经》来窥探《茶经》可以发现,陆羽所提倡的不仅仅是“精行俭德”的精神,更是“比睽节鼎”的中国茶道精神。
《茶经》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以《易经》的符号体系来解读,这正与“比”卦相契合。在茶道精神中,“比”卦象征着外在的平和与友善,以及内在的原则与底线。陆羽是这样说的“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这正对应着“睽”卦克己慎独,一个人喝茶,越喝越真切,越喝越清醒。“精行俭德”中“俭”有节约、节俭之意,对应着“节”卦,控制欲望。在饮茶过程中,也要遵循适量原则,避免过量饮用对身体造成负担。陆羽为品茶精心设计了二十四种茶器,专为茶事而定,这样的举动是一次彻底的创新。在易经中“鼎”卦即为鼎新,也有定鼎基业的意义,在茶道中,“鼎”就是责任与担当精神。我们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特别是传播中国茶道精神的使命,这是一条漫长且充满挑战的道路。让更多人了解茶文化,体验茶道精神的独特魅力。我们致力于让中国茶道精神走向世界,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桥梁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