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玉款瓷器:历史溯源
玩玉款瓷器鉴定方法和真品图片
玩玉款瓷器,在收藏界和瓷器研究领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主要流行于康熙时期,彼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瓷器制造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康熙 “玩玉” 款瓷器最初是达官贵人的清玩,以压手杯居多,部分瓷器还提有诗文 ,其瓷胎细腻,画工娴熟,青花发色淡雅,可与官窑媲美,堪称堂名款中的精品,也可说是民窑精品。比如康熙时期的玩玉款青花山水纹压手杯,其瓷胎轻薄坚致,迎光透视,胎体呈肉红色,展现出极高的制瓷工艺水准。
到了民国时期,也出现了不少玩玉款瓷器的后仿品。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但对传统文化的追崇和对古瓷艺术的热爱,使得仿造古瓷成为一种风尚 。这些后仿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和审美取向。
在古代青花瓷款识的分类中,玩玉款瓷器属于堂名款。堂名款是指在瓷器上题写的堂名、斋名等,往往代表着瓷器主人的身份、品味或烧制的特殊背景 。玩玉款瓷器的出现,不仅代表和展现着当时的历史、人文、政治、经济乃至形制和生产力发展的传承脉络,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从康熙时期的玩玉款瓷器多为达官贵人所拥有,能体现出当时的宫廷文化和贵族审美;而民国时期的后仿品,则体现了那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古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四大鉴定方法详解
观型:以型断代,结合背景
瓷器的器型,犹如一部无言的史书,代表和展现着历史、人文、政治、经济乃至形制和生产力发展的传承脉络,是一个时段政治经济发展演绎过程最直接的体现 。对某一类器物,从起源到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系统了解,如瓷壶类,我们便能从器型粗略地以型断代,再依据同时代的取材、用料、配方工艺、人文历史等进行全方位的核实论证,就有可能准确判断其年代。
以康熙时期的玩玉款瓷器为例,其器型丰富多样,既有延续前代经典的造型,又有在当时创新的款式。比如常见的压手杯,造型古朴典雅,口沿外撇,腹壁微收,拿在手中轻重适度,契合了当时文人雅士追求的 “把玩” 趣味 。而在民国时期的后仿品中,虽然在器型上力求模仿康熙朝的风格,但往往在一些细节上存在差异,比如线条不够流畅自然,比例不够协调等。这是因为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和制作工艺有所不同,康熙时期的工匠技艺精湛,对器型的把握精准到位;而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和制作条件的变化,后仿品难以完全复刻出康熙朝的神韵。
看纹:纹饰为钥,开启时代密码
纹饰,是瓷器的重要装饰元素,也是鉴定玩玉款瓷器的关键线索之一。这里所说的纹,主体包括绘、刻、划、印、堆、贴、塑、镂空、镶嵌等纹刻 。老一辈的专家曾说,明白了形与纹就等于明白了器物的 80%,虽有夸张之嫌,但也凸显了纹饰的重要性。器物的绘画、装饰、纹饰,反映和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君王嗜好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和工艺水准 。纹饰的范畴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皇家官类,二是民俗民风。
康熙时期玩玉款瓷器上的皇家官类纹饰,多以龙凤、缠枝莲等为题材,构图严谨对称,线条精细流畅,色彩鲜艳华丽,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富贵 。例如,康熙朝玩玉款的青花龙凤纹盘,盘心绘有矫健的龙和优美的凤,周围环绕着缠枝莲纹,龙身蜿蜒,凤羽飘逸,寓意着吉祥如意、皇权永固 。而民俗民风类纹饰,则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像婴戏图、花鸟鱼虫、山水田园等题材,都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民间的生活场景和审美情趣 。民国时期后仿品的纹饰,虽然在题材上与康熙朝相似,但在绘画风格和工艺上存在明显差别。后仿品的绘画往往显得较为呆板,线条不够灵动,色彩也不够鲜活,缺乏康熙朝瓷器纹饰那种自然流畅、栩栩如生的韵味 。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绘画技艺和审美观念与康熙时期有所不同,而且后仿品在制作过程中,可能无法完全掌握康熙朝的绘画技巧和工艺精髓。
看釉:抚摸岁月,洞察痕迹
通常,人们形象地将釉比作瓷器之衣,从战国开始,瓷器上就有了釉的身影。早期至唐多为石灰釉,而后为石灰碱釉,唐时釉中加入玉粉,后来又在加玉粉的基础上加入玛瑙粉等稀有原料 。不同年代的瓷器,因配料和烧制工艺的差异,其釉面的手感也各不相同。有的坚如钢,如五代柴之器;有的非常润,像宋代民汝器;有的玉质感强;有的犹如石蜡;有的从釉至胎都一种感觉,有的釉硬胎绵是另一种感觉 。功底深厚的藏家,一摸器之釉面,就能对其年代和真伪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
看釉,还需观察传世痕迹。传世的瓷器必有传世痕,出土的瓷器则一定有土沁,当然,这也与材质、年代以及存放环境有关 。另外,若瓷器入过土,在器面上会有入土的痕迹,这里所说的入土痕,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质中的酸与碱包裹之痕。这种痕迹,见水以后便在器表显现,细如粉剂的尘沫状,为灰白,有涩手之感 。康熙时期玩玉款瓷器的釉面,温润细腻,光泽柔和,如同美玉一般。而民国时期的后仿品,釉面可能会过于光亮,显得生硬刺眼,缺乏康熙朝瓷器釉面那种自然的光泽和温润的质感 。而且,后仿品的传世痕迹和入土痕往往是人为伪造的,不够自然真实,仔细观察便能发现破绽。
识胎质:胎为瓷骨,原料定乾坤
胎,作为瓷之骨,是瓷器的根本。从两汉三国、南北朝以至唐宋元明清,胎质大致可分为一元配和二元配;细致划分则具体到某一个年代的官器民器,以及各个时期在原地取材 。胎泥理论与五泥的运用,贯穿于千百余年的制瓷工艺中 。除了对胎质本身的区别外,一切官器御品都根据皇家的要求,融入了玉、玛瑙、宝石等元素,形成官器御品中的特殊材质 。可以说,一切官器御品之所以胎骨细如膏泥,缠绵如美玉,坚硬如刚,能满足大与特大型工艺的烧造要求,根本原因是材料决定一切 。康熙时期玩玉款瓷器的胎质,细腻洁白,质地坚硬,迎光透视,胎体呈肉红色,这是由于其选用了优质的瓷土,并经过精细的淘洗和陈腐处理 。而民国时期的后仿品,胎质可能会较为粗糙,颜色不够纯正,质地也不够紧密,这是因为后仿品在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上,无法达到康熙朝的标准。 比如,民国后仿的玩玉款瓷器,其胎质中的杂质较多,颗粒感明显,与康熙朝瓷器胎质的细腻程度形成鲜明对比。
常见造假手段揭秘
在收藏市场中,玩玉款瓷器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深受藏家们的喜爱与追捧,这也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不少造假者。他们为了谋取暴利,采用各种手段制造赝品,令人防不胜防。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揭秘一些常见的造假手段。
器型臆造:凭空捏造,毫无根据
在瓷器造假领域,有一种最为离谱的造假方式,那就是器型臆造。造假者全然不顾历史事实,仅凭自己的想象,制作出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器型 。这些 “妖怪” 器物,往往造型奇特怪异,毫无美感和艺术价值可言 。比如,将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器型元素随意拼凑在一起,或者创造出一些违背常理的形状,让人一看便知是假货 。在鉴别玩玉款瓷器时,一定要对各个时期的典型器型有深入的了解,遇到那些造型怪异、不符合历史规律的瓷器,就要格外小心,切勿被其新奇的外表所迷惑。
画工纹饰臆造:风格错乱,粗制滥造
每一个时期的瓷器都有其独特的纹饰风格,这些纹饰不仅是瓷器的装饰,更是时代文化的反映 。然而,如今很多造假者为了快速获利,在瓷器装饰画片上肆意发挥,导致出现了许多怪异、现代甚至臆造或模仿痕迹明显的赝品 。以康熙时期玩玉款瓷器为例,真品的纹饰绘画精细,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无论是花鸟鱼虫、人物山水还是龙凤等图案,都栩栩如生,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而造假者制作的赝品,画工往往粗略随意,线条生硬呆板,色彩搭配不协调,图案比例失调,与康熙时期的真品相差甚远 。比如,仿明成化天字罐的赝品,穿草龙画工粗略随意,与故宫藏成化斗彩天字罐真品的精细画工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鉴定玩玉款瓷器时,要仔细观察纹饰的绘画风格、线条质量、色彩运用等方面,与真品进行对比,从而判断其真伪。玩玉款瓷器鉴定交易咨询下图 珠山老师。
按图索骥:依样画葫芦,真假难辨
有些造假者十分狡猾,他们深知部分藏友喜欢 “按图索骥”,根据杂志书刊、博物馆里的馆藏精品去寻找藏品 。于是,他们便投其所好,按照这些资料上的图片进行仿造,甚至还会编造一段精彩曲折的流传经历,以增加藏品的可信度,蒙骗收藏爱好者 。比如,一些仿造北宋钧窑出戟尊、元青花凤首扁壶的赝品,从外观上看与真品极为相似,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在细节处理、工艺水平、材质质感等方面存在诸多破绽 。这些赝品往往是批量生产的,缺乏真品那种独特的韵味和历史沉淀 。藏友们在收藏玩玉款瓷器时,不能仅仅因为某件藏品与书上的图片一致,或者有一个动听的故事,就轻易相信其为真品,而要综合运用各种鉴定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判断。
老胎接底:真假拼接,暗藏玄机
老胎接底是一种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造假手段,需要造假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他们通常会寻找一些破损的老瓷器,将其底部切割下来,然后与新制作的器身拼接在一起,再进行做旧处理,使其看起来像一件完整的老瓷器 。这种造假方式在市场上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很多清代官窑和老窑名品都深受其害 。对于接底瓷器的判断,需要收藏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 。一般来说,底上部分往往不具备老底时期的特征,老底釉面与上部分釉面也不太一致 。在宋代建窑中,接地分为冷接和热接两种,通过放大镜可以将冷接底排除,而热接的造假方法则需要从多个方面去综合判断,如观察接口处的痕迹、胎质的差异、釉面的光泽等 。遇到疑似老胎接底的玩玉款瓷器,一定要谨慎对待,仔细辨别。
老胎新釉:重焕 “新颜”,难掩破绽
造假者从窑址等地方低价购买一些釉面剥蚀非常严重的古瓷,这些古瓷的胎是老的,但釉面已经损坏得面目全非 。他们通过重新补釉修理一番,然后二次入窑烧制,使瓷器看起来焕然一新,再以高价卖出,从中获取暴利 。然而,二次重新进窑复烧的瓷器,往往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特征 。比如,气泡增多增大,变得密集,青花发色晕散甚至模糊不清,更有甚者胎体起泡 。以南宋建窑盏为例,二次入窑复烧的赝品,其气泡特征与真品有很大的不同 。在鉴定玩玉款瓷器时,如果发现瓷器的胎质老旧,但釉面却过于光亮、崭新,或者存在上述提到的气泡等问题,就要考虑其是否为老胎新釉的赝品。
老胎新彩:旧瓶装新酒,神韵不再
在瓷器收藏领域中,还有一种常见的造假手段,就是在原有的单色釉面上面新加以粉彩绘画,以此来迷惑广大藏友 。这种造假方式在晚清民国时期和现代都比较多见 。老胎后加彩的辨别方法主要有两点:一是观察画面的神韵,老胎新彩的画面往往缺乏真品那种生动自然的韵味,显得比较呆板;二是看釉面的划伤部分,如果釉面有划伤部分,且压在了粉彩画面的下方,则肯定为后期加彩所导致 。比如,晚清粉彩盘的新后加彩赝品,画面缺乏神韵,与真品的生动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对于玩玉款瓷器,如果发现其纹饰是后加彩的,那么这件瓷器的真伪就值得怀疑了。
老胎后刻款:画蛇添足,款识露馅
从唐代的宫廷供瓷开始,瓷器底部就逐渐刻有相应的称呼,到了宋代,在越窑和建窑中更为多见 。自明代开始,瓷器的款识装饰逐渐盛行,且不断丰富完善,成为瓷器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我国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些造假者为了提高瓷器的价值,会在老胎上后刻款识 。然而,后刻的款识往往存在明显的破绽,多数刀法锋利,里面没有包浆 。比如,宋代建窑供御刻款和唐代邢窑后刻款的赝品,其款识的刀法和包浆与真品有很大的区别 。在鉴定玩玉款瓷器时,要仔细观察款识的字体、刀法、包浆等方面,判断其是否为后刻款识。
仿造钜钉:以假乱真,残器蒙混
随着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持续走高,完整瓷器越来越难淘,价值也越来越高,因此很多残器成为了广大藏友争相收藏的品种 。一些老瓷器由于经年历久产生了破损,过去人们会将破碎的瓷器锔上,这就衍生出了一个行业 。如今,一些为了谋取暴利的造假者也看中了这一门路,他们仿造老锔子钉,将其安装在残器上,以蒙蔽广大藏友 。比如,日本藏青瓷蚂蝗绊是一件著名的古瓷,其锔钉具有独特的特征,而造假者仿造的锔钉往往在材质、工艺、形状等方面与真品存在差异 。在收藏玩玉款瓷器时,如果遇到带有锔钉的残器,一定要仔细观察锔钉的真伪,以免上当受骗。
真品图片展示与分析
(康熙时期玩玉款青花瓷,其器型规整,线条流畅,尽显古朴典雅之韵。青花发色浓淡相宜,晕散自然,宛如一幅灵动的水墨画。纹饰细腻生动,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人物山水,皆栩栩如生,展现出高超的绘画技艺。胎质洁白细腻,质地坚硬,迎光透视,胎体呈肉红色,彰显着康熙时期制瓷工艺的卓越水准。)
(康熙玩玉款粉彩瓷,造型优美,比例协调,给人一种端庄大气之感。粉彩色彩柔和绚丽,层次感丰富,过渡自然,仿佛将春天的绚烂融入其中。纹饰构图精巧,寓意吉祥,如常见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等图案,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釉面温润如玉,光泽柔和,抚摸起来细腻顺滑,尽显皇家御用瓷器的高贵气质。)
(民国仿康熙玩玉款瓷器,虽在外观上极力模仿康熙时期的风格,但仔细观察,仍能发现诸多差异。其器型略显生硬,线条不够流畅自然,缺乏康熙瓷器那种灵动的韵味。纹饰绘画稍显粗糙,线条不够精细,色彩也不够鲜艳,与康熙真品的精湛画工和鲜明色彩形成鲜明对比。胎质相对疏松,颜色不够纯正,质地也不够紧密,难以达到康熙时期瓷器胎质的细腻程度。这些细节之处的差异,正是鉴别民国仿品与康熙真品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