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学桦 肖遥 王雪娜
“洛阳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伊水河畔,两山对峙,龙门石窟如同一颗镶嵌在华夏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历经1500多年岁月的雕琢,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初夏,漫步洛阳,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三项六处”的世界文化遗产、“五都荟洛”的举世罕见,这里处处显现着千年古都的恢宏气象。
△ 龙门石窟 李卫超 摄
从北魏的斧凿声声,到今日的科技脉动,龙门石窟始终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者。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繁荣于唐代,断续营造400余年。现存2345个窟龛、近11万尊造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近80座佛塔,其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誉其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龙门石窟,察看了石窟整体布局风貌和代表性窟龛、造像,并同我们亲切交流。他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5月21日,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与遗产检测中心副主任马朝龙难掩激动心情,“作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我们一定做好本职工作,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
马朝龙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龙门石窟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修复,主要针对围岩崩塌、石窟风化、洞窟渗漏等问题进行抢救性保护。卢舍那大佛历经15年修缮,为石窟整体保护奠定基石。”
△ 视频来源:龙门石窟研究院
50年后,科技浪潮为文物保护注入新动能。2021年,奉先寺修缮工程成为焦点。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高校,运用探地雷达探测、红外成像技术、3D扫描测绘数字化技术等,对洞窟含水率、风化程度进行全面“体检”,为石刻定制“健康手册”。
修复过程中,科研人员首次在卢舍那大佛面部检测到金、银元素,并在多处佛像表面发现彩绘颜料残留,为研究古代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线索。这场“手术刀式”的修复,标志着龙门石窟的保护从“抢救治疗”向“日常保养”的跨越式升级。
除了本体修复,龙门石窟还在文物数字化保护方面持续探索。自2005年起,技术人员借助激光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手段,为龙门石窟建立“数字档案”。万佛洞观世音像龛虚拟复原及互联网展示项目荣获2021年智慧旅游创新应用优秀创新成果奖。
△ 龙门石窟 李卫超 摄
在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之间,龙门石窟探索出一条文物活化之路,让古老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研究院推出的10门研学课程,将泥塑、彩绘、拓印等传统技艺融入教育实践,感受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龙门石窟研究院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副研究馆员王青茹介绍。洛阳一些学校还开发“龙门诗韵”“石刻里的中国”等课程,让文化传承扎根校园。
△ 视频来源:龙门石窟研究院
如今,夜幕降临,伊阙灯光璀璨,夜游龙门的游客在光影交织中感受“石刻博物馆”的别样魅力。
延长开放时间、打造沉浸式夜游体验……龙门石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新业态。数据显示,2024年,龙门石窟全年游客接待量突破770.5万人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31%,游客总量和门票收入均创历史新高,持续吸引海内外游客到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表示,“ 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始终坚持保护第一,持续加强石窟寺数字化保护利用,深化学术研究和价值挖掘,做好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让这颗石刻艺术的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