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吕焕成《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图》
中国园林和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家都觉得中式园林很美、很好逛,但是在逛了很多园林之后,却又好像没什么印象,尤其是江南的园林,感觉好像都差不多,让人有一种脸盲的感觉。那么,应该怎么来看一座园林?我们可以用九个指标来欣赏中国古典园林,分别是位置、立基、掇山、理水、植栽、建筑、文字、主人和游戏。
先说说排在第一的,位置。在明代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造园家叫计成,他写过一本书叫《园冶》,书里把“位置”叫做“相地”,就是看我们的园林建在什么地方。这“位置”分为6种,分别是山林地、旁宅地、郊野地、村庄地、江湖地,还有城市地。这6种地里头最好的地就是山林地,好到什么程度?好到几乎你不要设计,园林就在那儿了。那6种地里的最差的地是什么地?是城市地。他用了一句话,他说“城市不可园也”,差到几乎不可以造园林。
所以,按照计成的说法,江浙沪包邮区的大部分园林都属于城市地,不过,我倒是觉得城市中的山林才是真正的好园林,所谓“大隐隐于市”嘛,陶渊明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既享受了便利,又有了山林之气,如果是私人园林,还有巨大的升值空间,简直是三全其美。
第二个,咱们说说“立基”。这“立基”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布局。我们都知道中国建筑的布局是非常强调秩序和等级,比如说开间、进深、色彩、用材、装饰等等,什么人应该住在什么房间里,都有明确的规矩,不得僭越。
但园林就比较有趣了,它是典型的对抗“等级秩序”的“急先锋”。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以前听过这么一个说法,把私家园林叫做“牢骚园”,就是在职场上被排挤打压、被辞退了,这些人就郁郁不得志,就在自己家花园里发牢骚。你对我打压,虽然我明面上不能跟你对着干,但是我从其他方面找慰藉总行了吧!
所以,这些园林从诞生开始,就散发着无处不在的散漫,只要有景的地方就能盖房子,朝向东南西北任选,也丝毫不受约束。可以这样讲,园林建筑的布局,以取景为第一要素,而住宅建筑是以秩序为第一要素。你反过来想想故宫的布局,尤其那条中线,这下你明白什么叫做散漫了吗?所以,教大家一个方法,在进一个园林之前,一定要先看布局图,否则你就有可能真把自己转晕了。
第三,咱们说说掇山。掇山又叫做叠山、堆山,就是堆假山。有这么一句话:“中国园林没有山不成园,小到一块石头,大到一个巨大的山都是我们的山。”在明代之前,叠山主要是叠一个整体的山。明代以后,中国人叠山趋向写意化,也就是说叠一个山的局部,这就是所谓的“未山先麓”。
那这些山用的是什么石头呢?在江南地区,最经常用的就是太湖地区产的石头,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太湖石。这些石头常年被湖水浸润、冲刷,所以千窍百孔、玲珑剔透,造型也非常多元、千奇百怪,非常适合用来造假山,绝对保证不重样。
第四个欣赏园林的角度是理水。水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一座园林的灵动血脉。所谓理水就是怎么去设计,或者怎么去安排我们的水。中国传统园林跟我们今天完全不一样,它一定要找到活水,而不是像我们今天找一块地造园子,然后把自来水放进来。
那古人的理水是怎么做的呢?首先要看水的形状,然后要考虑到水的水头和水尾,还有水和山之间要有很好的结合。以苏州园林为例,大部分园林都以池水为中心进行布局,其承载着园林的惬意生活,寄托了园主的理想与情感。园林的水面,从功能上看,主要用于消暑纳凉;从审美来看,可以赏月、听荷、看竹、观鱼、品泉……
第五个欣赏的角度是看植栽,翻译过来就是花草树木。中国的园林,给人的感觉好像园子里的树木都是自然生长的,其实不然。树的形态都是通过很多年慢慢剪裁、慢慢培植出来的。
第六个点就是建筑。这园林里的房子,除了可以像我们平常一样居住之外,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让我们看景,所以一般都很通透,东南西北四个面,都是主立面;还有就是宁小毋大,宁散毋聚,这样就可以显得灵活而多变。
另外,中国的建筑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论亭台楼榭,实际上结构都差不多,换句话说,我们把一个亭加上四个面,它就可能变成一个阁,把阁放大,它就可能是一个厅堂。为啥啊?园林的主要作用是寄情山水,不是为了显示身份地位,所以房子也不太会出现特别大、特别繁复、特别富丽堂皇的情况,这会让人觉得这园子的主人是个没文化的土豪。
第七个要点,就是文字,这是中国园林和其他国家的园林最大的差异之一。
为什么要有文字?因为这文字是诗性的体现,是主人文化水平和性格、志趣的体现,很多看似普普通通的场景,加上一个名字、一首诗、一副对联,完全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意境。
第八个方面,是主人。这个主人,其实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实际持有这个园林的人,地主;一个是设计这个园林的人,设计师。在明代之前,其实没有园林设计师这个概念,士大夫阶层的人自己就是设计师,他们设计的园子就叫做文人园。
为什么要了解主人?因为园子就是主人内心世界的外化产物,经历不同、品位不同、文化水平不同,造出来的园子一定也不同。比如位于上海嘉定区的秋霞圃,前身是“龚氏园”,也就是明朝的工部尚书龚弘,退休了回家养老,建了这么一个园林。这龚氏是嘉定最早也是延绵时间最久的文化世家之一,家族前前后后一共出了13名进士。有这个文化底蕴,我们就知道这个园林意境和文化内涵上绝对不会差。根据统计,名人雅士为秋霞圃撰写的楹联多达94副,此外还有大量的诗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仔细细品读。
最后一个是游戏。中国人过去愿意讲,游戏就是你真性情的表露,如果你能达到游戏状态,就证明人已经进入了忘我状态。
那么园林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园林是一个很好的游戏,古代文人阶层通常就是吟诗作对、饮酒作乐。如果往现实一点说,古人们聚在一起,饶有兴致地玩玩曲水流觞、喝酒作诗,听起来自在逍遥。最高境界的园林,本质是“造园者与观者共同完成的生命体验”——它既是物质的庭院,更是精神的山水,让人们在方寸之间照见天地,于喧嚣之外得遇本心。正如童寯所言:“园林之妙,不在多,不在大,而在乎空灵与含蓄之间。”
文/杨学涛(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