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观看视频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城关区伏龙坪街道头营村。沿着蜿蜒的山路盘山而上,白墙黛瓦间飘来咖啡香与柴火味的交融,星空帐篷与百年老槐相依相衬,研学课堂的读书声与田间的蛙鸣交织。这个曾经毫不起眼的小村落,如今已分布着200多家特色农家乐,不仅成为村民致富的依托,更勾勒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现代农村崭新图景,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触摸的生动范例。
从“千人一面”到“一院一IP”
在头营村半山腰的泊云湾露营小镇,银色星云帐篷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杉木搭建的茶屋内祁连雪菊香气氤氲。负责人马元涛在特色水吧里笑着说:“天气转热,生意更红火了!这些特制帐篷和特色水吧就是我们的‘流量密码’。”
如今的头营村农家乐,已实现了4.0版本的迭代。据从事农家乐经营多年的王辉恩介绍,1.0版靠质朴家常菜和田园氛围揽客,体验较为单一;2.0版融入采摘+餐饮,丰富了农事体验;3.0版通过场景化改造、增设多元活动并提供住宿,但同质化问题逐渐凸显;如今的4.0版以特色IP+深度体验为核心,打造差异化、品质化的全域乡村旅游新生态。
初夏重访头营村,4.0版农家乐“一院一世界”的魅力尽显。“遇见庭院”里,孩子们在彩色淘气堡嬉戏,家长们在咖啡沙龙体验手冲咖啡;“不远在山”民宿定期举办插花沙龙,让传统小院变身艺术空间。宠物友好民宿为“毛孩子”准备专属餐食,星空电影院用露天巨幕点亮乡村夜空……226家特色院落各展所长,差异化运营让游客每次到访都有新惊喜。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升级”
农家乐迭代升级的背后,是政策构筑的坚实支撑。头营村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第三方企业模式,为经营者排忧解难。创业青年李成对此深有体会。面对庭院设施、菜品升级需求,在村里协调的30万元专项贷款支持下,他的小院完成改造。重新开业的餐厅引入智能点餐系统,推出家庭休闲、文艺聚会等主题套餐,收入节节攀升。
依山而建的兰山小镇,作为乡村更新项目,创新设计三方合作共赢模式。村民李建国入股后,不仅每年能拿分红,还在民宿担任厨师,月收入增加5000元。“在家门口工作,收入稳定还有分红。”他的笑容里满是幸福。
伏龙坪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产业健康发展,村里成立农家乐协会,制定涵盖食材溯源、服务礼仪、垃圾分类、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详细服务标准。随着“烟雨兰山”农文旅示范带建设推进,新打造的登山步道、智慧停车场和上山巴士,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每逢周末和节假日,由村民、返乡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还为游客提供免费导览等服务,这些细节成为头营村持续火爆的“软实力”。
从“物质富足”到“精神丰盈”
头营村的经济腾飞,也催生出乡村文明新风尚。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村民的精神追求不断提升,一场场“内外兼修”的蜕变正在悄然发生。
清晨,58岁的张桂兰已将门前花坛打理得井井有条。自从村里推行积分制,她每天主动清扫巷道、参与垃圾分类,上个月刚用积分兑换了养生壶。“现在大家都争着收拾院子,连孩子都知道不能乱丢垃圾。”她的话道出了村庄的悄然变化。
每周四的“道德评议会”成为村里的“热门话题场”。上个月,三组村民王大娘家儿子因不常回家被点名批评,小伙子当场红了脸,如今每周都回来陪母亲吃饭;隔壁李婶分享的节水浇花窍门,被整理成庭院美化美篇发到村民群里。村里负责人说:“农家乐越办越精致,村民的思想也要跟着‘升级’。”
漫步头营村,村民们共同手绘的景观墙诉说着乡愁故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书法班、剪纸课、健康讲座轮番开展,“好公婆”“文明家庭”的红色锦旗挂在院墙上,成为最亮丽的风景。
站在观景台上眺望,头营村的一座座特色小院镶嵌在绿水青山间,农家乐里飘出的炊烟与游客的欢声笑语交织升腾。每一处改变,都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注脚。“我们将继续深挖特色资源,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让头营村成为更多人向往的‘诗与远方’。”头营村负责人满怀信心地表示。
■记者手记
在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上重塑乡村价值
这里不是对田园生活的简单复刻,而是一场关于乡村价值重塑的生动实践。
当现代化改造后的庭院中支起智能咖啡吧台,当曾经的土坯房变身沉浸式非遗体验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乡村资源释放出全新活力。创业者将祖辈流传的手艺与土地资源转化为新的产业契机,用产业思维激活文化基因,这种创造性转化,正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
同时,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头营村将现代治理理念融入乡村肌理。积分制不仅规范村民行为,更构建起共建共享的治理生态;“道德评议会”以柔性力量推动乡风文明,让传统熟人社会的舆论场焕发新生。乡村振兴不是单向的输血帮扶,而是激活乡村自我更新的生命力。头营村的实践证明,唯有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才能真正解锁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颜 娜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