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大理州吹响打造“旅居大理”新品牌的号角,并以人才为核心,以创意为先导,以盘活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文化遗产地、非遗基地等为重点,按照“平台+人才+创意+产业”的路径,积极建设“艺术家第二居所”,焕发了乡村生机,助推了乡村振兴,今天一起走进漾濞县阿尼么村,看它如何引才返乡,艺术乡建引蝶变。
阿尼么007艺术农庄。(资料图)
夏初,位于漾濞县平坡镇向阳村委会的阿尼么村草木葱茏、繁花盛开,灰瓦白墙的房屋掩映在成片的核桃树下。
迈步而行,脚下是石头步道,身边是石头墙面,眼前是石头砌成的房屋、景观,俨然一个石头世界。
这个石头世界里装点着小提琴、吉他、音符、乐谱、唱片、绘画、涂鸦、工艺品,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将乡村的静美、石头的粗粝、现代的艺术交织在一起。
这样的交织,源于一名艺术家返乡。
艺人:为村庄注入艺术灵魂
阿尼么,彝语意为“鸟都不落的地方”。据老人介绍,因为石头多,耕作条件有限,粮食出产不多,所以鸟都不落。村名直接反映了曾经生产生活条件的恶劣与艰苦。
2018年,村民在昆明找到了阿尼么老乡、知名民族音乐人李永康。李永康当时在昆明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成立了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可谓事业有成。得知家乡发展难破瓶颈、政府回引人才后,李永康毅然返乡创业。
“我就想回来出份力。我从石头窝里长起来,就在这些石头上做文章。”就这样,李永康依托阿尼么独特的山石资源和自身特长,投资1300万元,创办了以石头为元素、艺术为韵味、乡愁为底色的“阿尼么007艺术农庄”。
艺术农庄主打音乐文化影视创作,工作室的墙上放满了音乐磁带、CD、黑胶唱片。“我们将录音棚从昆明迁至阿尼么,以音乐为笔,为这片土地注入艺术灵魂。通过打造集创作、录制、展演于一体的音乐生态,赋予乡村文化内涵,让悠扬旋律成为留住游人的独特魅力。让阿尼么不仅是风光秀美的村落,还是滋养灵感、安放身心的艺术家园。”李永康决定同政府和村民一起,把“石头村”建设成为“艺术村”。
随着艺术村的成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来到阿尼么驻留,并高频次举办摄影摄像、文学创作、绘画采风、歌曲创作、网红直播等文化艺术活动。
“阿尼么的文化环境很好,气候也很适合居住,对我的创作灵感有很多帮助。我在这里创作墙绘的时候,有很多村民参与进来和我一起画画。我想继续待在这个地方,做一名旅居艺术家。”画家李德富已经融入到了村里。
“我有音乐梦想。这里有专业的录音棚和舞台,既能做想做的工作,又能舒服地生活,所以我决定长期居住在阿尼么。”歌手杨建明对阿尼么的喜爱溢于言表。
干部:进行整村IP化运营
迎来大批艺术家驻留的同时,阿尼么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打卡。
但是,如何才能让“一时美”变成“一直美”?
平坡镇因势利导,引导村民经营特色民宿客栈,发展文旅产业。向阳村委会和阿尼么村因地制宜,成立了弹叁农合作社及其党支部,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对阿尼么进行整村IP化运营,带动全村44户参与创业,并提供各类经营服务。
“我们依托阿尼么的山水资源,通过回引能人回乡创业兴业的方式,用‘生态+音乐+文旅’的思路盘活了村子,探索了以‘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实现抱团发展,双绑增收。”向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蒙莲娜在接受采访时介绍。
“阿尼么将坚持因地制宜,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来到这里的所有人‘眼饱’‘心饱’,获得共情,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向阳村村委会副主任、阿尼么弹叁农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李江女信心满满。
2024年5月1日,全新打造后的阿尼么开村迎客。当年9月30日晚,阿尼么举行不夜寨开寨活动,拓展文旅业态。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农文旅深度融合,通过举办阿尼么好歌汇等文化活动不断引流,增加游客数量,让老百姓的腰包更鼓。同时,将通过阿尼么的发展带动周边村民小组,并向全镇推广阿尼么的模式和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漾濞县平坡镇党委书记吴官泽介绍长远打算。
村民: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随着新打造的阿尼么开村迎客,艺术乡居、田野学堂、农耕餐厅、江湖小吃街、乡愁影视街等文旅业态以及“教书阿舅家”“放羊阿姥家”“老支书家”“阿毕大叔家”“圆圆果果家”等特色农庄随之亮相。
“阿毕大叔家”的经营业主是村民李波涛。她曾因迫于生计,于2008年离村开办农家乐,虽然生意红火,但是顾不了家。随着阿尼么爆火出圈,在外闯荡17年的李波涛回乡翻新庭院,“阿毕大叔家”应运而生,主营餐饮民宿和土特产购销。谈起现在的生产和生活,李波涛非常动情:“说实话,在家里把钱赚了,我们很高兴。”
和李波涛一样回乡创业的村民还有大学生李蕊。她大学毕业后在长沙工作,听说村里发展文旅产业后,立马决定回乡出一份力,并当起了讲解员和咖啡师。
随着旅居者和游客越来越多,阿尼么外出务工的村民也纷纷回乡。村民李兆云告诉记者,他外出务工的女儿也回到了阿尼么,并开办了民宿和小吃店。他自己则在村里找到了岗位,每月有近5000元的工资。
回顾阿尼么的一路蝶变,村民李卫东颇为感慨:“有李老师(李永康)带头干,我们心里可踏实了。比起外出打工,我更乐意就地就业、守着家人。”
如今,阿尼么实现了家家有产业、人人有岗位、户户能增收。2024年“五一”开村以来至今年2月底,阿尼么共接待游客1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从2021年的3.6万元增加到了10.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8000元增加到了2.8万元。
来源:大理日报
作者:施贵兴
编辑:方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