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搜狐主办的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多位院士、科学家与产业界人士齐聚一堂,激发智慧的深度碰撞,奔赴科技的星辰大海。
本届论坛线上线下结合,开启全天的思想盛宴。在下午的现场环节,北京电影学院原副校长、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发表了《AI 影像艺术》的主题演讲。
北京电影学院原副校长、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 孙立军
孙立军从一个电影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了,在AI世代,计算机动画以及计算机给艺术创作者带来了哪些影响。
孙立军表示,虽然“AI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大众思考,但在艺术院校里,很多艺术家对AI是非常排斥的。而主要原因还是他们认为AI不懂情感,它没有艺术性,缺乏个性。
今天跟大家聊聊我从一个电影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从事40年的创作者角度,看看计算机动画或者计算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尤其是AI时代。
孙立军讲到,从60年代的《大闹天宫》,到1995年世界上第一部三维动画完成,到如今引起争议的《乌鸦》AI短片,每个阶段,艺术家们争论最多的是边界问题,是不是人在主导它。
在孙立军看来,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未知,但是有一点,因材施教、兴趣教学是更加重要的。在AI时代,艺术创作人才的教育培养,更加要面对传统学科界限的破局。
对此,他表示,“我们要拥抱AI时代,我们要和它交朋友,而不能树敌,更不能无关它。同时,在AI时代应该更加重视社会责任、我们的担当,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强调抬头率,我们应该更好地让他们能够在这样的机遇期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讲好优秀的中国故事。”
以下为演讲原文(精编译)
今天我在台下坐的时候上半场,听了很多科技界的专家的分享,我主要是来提供一些艺术创作方面的经验。
因为AI来了,能让我们这些从事艺术的人和从事科技,特别是计算机发展方面的科学家们一起聊一聊。
从去年开始,AI热在艺术院校相对滞后一些。虽然我们都在思考,但是很多艺术家非常排斥AI,认为它不懂情感,它没有艺术性,缺乏个性。当然,我想我之所以愿意站在这儿跟大家分享,我跟他们的观点是不同的。
1997年北京电影学院买了亚洲只有三台动作捕捉,另外两台在日本的游戏公司,我本人也作为一个见证者、学习者,参与到这台设备当中。
今天跟大家聊聊我从一个电影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从事40年的创作者角度,看看计算机动画或者计算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尤其是AI时代。
我们引以为傲的60年代的《大闹天宫》,在胶片上赛璐珞片上一帧一帧一格一格拍,1995年世界上第一部三维动画完成,获奖引起争议的《乌鸦》短片,这个是AI短片。
经历了这些阶段,艺术家们争论最多的是边界问题,是不是人在主导它。这段视频在网上可以看到,科技的进步使很多创作要拓展传统的界限,比如电影通常说叫真人演的,动画就是画出来的,AI出现以后我第一个观点给大家分享的是这个界限将打破,引发很大的在艺术界、电影创作界还存在着所谓风格吗?我的答案,当然存在。
AI出现以后,为什么在我们的艺术创作领域,尤其是特别有名气的大咖非常排斥,俗称AI腻。AI是很快,AI可以做很多内容,但是总感觉是预制菜,都差不多。
这一两年当中我拜访过优秀的AI公司,他们提供给我的demo我看完以后也有这种感受,比如他们可以把梵高的绘画《燃烧的向日葵》做成像塞尚的风格,什么原因?他们并没有真正去研究过这些艺术家,仅仅通过模型的训练,认为这就是。也有做的内容不懂的,或者不太了解,我们提到审美的差异性。
在这些技术的变革当中,国际上有非常多的例子,比如如何代替繁重的重复性的手工劳动,以及如何提高效率,但是我们看到的这些形象无一不是西方审美为主流的。
早期我们自己的AI团队模型出来都面临着这个问题,这是在AI面前中国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如何面对在世界舞台上如何真正讲好中国优秀艺术、优秀文化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国产的、原创的电影,也想尝试用AI来主导。现在的AI还没有办法达到像电影要求的角色像一个人,比如主角。
在人才培养方面给我们带来的思考,课堂内容、课堂教学、课堂案例不是最前沿的科技问题,恰恰在AI时代我们要思考底层的文化问题。
未来影像发展的思考,作为艺术人才的培养核心是什么?
第一,人类独有的创新力。如果没有创新,仅仅是模仿重复,工业就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尤其在艺术文化方面,创新是我们人类向前进非常重要的,包括亚勤老师讲AI尤其是通用人工智能或者强人工智能时代会干掉99%的普通人,我想留的那1%首先是创新。艺术人才培养第一个也是要创新。
第二,审美能力。刚才我跟大家分享我的团队在做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的时候,很重要的要解决审美力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现代化,这是我现在非常关注的。
第三,可完成力。不能光做一个样子,要进入到产业界,如何服务人类整个产业和社会,使之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现在要面对的。
在AI时代的人才培养,我们要面对在传统的学科下,比如电影跟电视,或者动画跟电影等等界限会被打破,这是教育必须要面对的。
在AI时代,艺术人才的培养真的也是一个未知,但是有一点,因材施教、兴趣教学是更加重要的。从我对艺术人才培养上来讲,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教育现在最大的要面对“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程。因为AI的到来会给我们学生更多地学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些,如果没有兴趣的学习课程或者专业,拿再高所谓的学历学位也没有意义。
AI时代艺术人才的培养迎来了多样性,时间关系不给大家完整播放,这个片子8分钟左右,在国内外获奖无数。
这时候国外的同行在做什么?我参加过一次英国国家动画中心的课题论证,他们的专家提出最多的,版权是谁?在AI时代,一定会有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版权法》,如果没有,就会阻止人类文明向前发展,说不清楚。而我们没有包袱,去年我带着九个同学做AI绘画生成,几乎没有一张能够达到我的风格衍生出来的,而生成出来的,更多是欧美和日式的。
作为一个中国的老师,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把中国的优秀艺术和文化进入到世界的数据库当中,让我们的年轻学子们有意识来面对未来的时候我们的作品如何去呈现中国优秀的东西。
我从一个艺术的角度来讲,通用人工智能或者强人工智能的出现,人类必须要警惕,因为如果一个坏蛋掌握了主要的技术,那么他有可能就把我们的人类毁灭掉。
今天想说的话很多,我毕竟从事艺术工作40年,就像开场讲的,我91年开始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做动画,97年最早了解动作捕捉,后来一直从事一线的创作,才会有体会。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观点是,我们要拥抱AI时代,我们要和它交朋友,而不能树敌,更不能无关它。第二,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在AI时代应该更加重视社会责任、我们的担当,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强调抬头率,我们应该更好地让他们能够在这样的机遇期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讲好优秀的中国故事。
谢谢大家!
除本篇外,搜狐科技还将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呈现嘉宾们关于前沿科技发展的洞见和思考。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专题报道。
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专题PC端
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专题WAP端
文章来源:顶端新闻
文章链接:https://static.dingxinwen.com/dd-sharepage/detail/index.html?id=1049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