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因技术蒙双眼 且借艺术寻本心
——技术至上浪潮中思考艺术作文训练思路
祝贵春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技术的胜利,个人似乎成为了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而艺术却让成为人,它让我们的生命不仅仅是生存。更是充满意义的探索和创造。
在技术至上的浪潮中,你是如何思考“艺术”这一话题的,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1. 核心矛盾:技术与艺术的辩证关系。技术带来效率与便利,但可能使人异化为工具;艺术则唤醒人性,赋予生命意义与创造力。
2. 核心要求:在技术至上的语境下,探讨艺术的价值,强调艺术如何对抗技术对人性的消解,实现人的精神自由与自我超越。
3. 立意方向:
救赎视角:艺术是技术时代的解药,守护人性的完整性。
共生视角:技术与艺术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哲学视角:艺术定义人的本质,体现生命的意义与创造性。
艺术不仅是创作,更是对自由、尊严与美的永恒追求,是技术无法替代的人性之光。
结构框架:可围绕“提出问题(技术异化)→分析问题(艺术的价值)→解决问题(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或平衡)”展开。
论据参考:
敦煌壁画、AI绘画等案例,说明艺术在不同技术语境下的生命力。
黑悟空,电影魔童降世,春晚机器人舞蹈;钱学森等科学家;历史上的沈括、张衡等文理兼备的科学家文学家。
【语段举例】
(一)
在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浪潮中,我们更需以艺术之镜照见文明的本源。敦煌壁画的数字化重生并非简单地将矿物颜料转译为像素代码,而是通过光谱扫描技术重现千年褪色的飞天衣袂,在虚拟洞窟中让北魏的供养人与当代观众隔空对话——这恰是技术对艺术最深邃的礼赞。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让《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在算法解构下呈现出矿物质颜料的层叠肌理,却始终恪守"技术退隐,艺术显形"的原则,令观众在数字洪流中触摸到王希孟笔尖的震颤。当人工智能开始创作水墨动画时,真正的突破不在于模仿皴法的程式,而在于用算法重构云气流动的韵律,让机械臂勾勒的线条暗合东方美学的"气韵生动"。这种艺术与技术的共生关系,恰似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激光雕刻下苏醒,既未湮没古意,又焕发新生——技术终须回归为艺术的摆渡舟,载着人类对美的永恒追问,在数字星海中锚定精神的坐标。
(二)
A表述:《哪吒之魔童降世》以数字画笔重绘东方神话的筋骨,在技术与传统的交响中奏出惊心动魄的变奏曲。当3D渲染的火焰吞噬陈塘关城墙时,燃烧的不仅是特效数据流,更是《封神演义》中"剔骨剜肉"的悲怆宿命——那具叛逆少年的躯壳里,藏着被乾坤圈灼伤的古典魂灵。制作团队耗时三年打磨的"山河社稷图"幻境,将道教"虚空藏世界"的概念转化为粒子风暴,却在湍急的数据洪流中始终锚定一个核心:哪吒眼中倒映的父母泪光。这种技术赋魅的智慧,在于用2000多个特效镜头构建神话新语法,却让"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穿透赛博时代的迷雾。当烟熏妆的魔童踩碎技术崇拜的桎梏,我们看见的不是CGI的狂欢,而是古老神话基因在数字载体中的涅槃——艺术永远是技术的摆渡人,载着人性的温度驶向永恒的星辰大海。
B表述(通俗式):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情感的双重盛宴。从技术角度来看,其精美的画面、流畅的动作设计以及逼真的特效制作,展现了现代动画技术的高超水准。然而,若仅沉醉于技术带来的视觉震撼,便容易忽视影片中更为深刻的艺术内涵。
《魔童降世》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对传统神话故事的创新性改编,以及对人性、命运等主题的深度挖掘。影片通过哪吒这一角色,传递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强烈情感,引发了观众对自我价值与命运抗争的思考。这种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启迪,才是影片真正的艺术核心。技术只是艺术表达的手段,而艺术才是电影的灵魂。我们不应被技术的华丽所迷惑,而应深入探寻影片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从中感悟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从而触动内心深处的本真情感。
(三)
A表述: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航天技术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技术领域的巨擘。然而,钱学森并非单纯的技术专家,他对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与热爱。
钱学森十分推崇音乐艺术,他认为艺术中蕴含的灵感与创造力,和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有着相通之处。他与妻子蒋英,一位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有着深厚的情感与艺术共鸣。蒋英的音乐艺术,常常能为钱学森在技术攻坚的艰难时刻带来新的启发。在研发航天技术的过程中,当面临复杂难题、思维陷入僵局时,蒋英的歌声能让钱学森的心灵得到舒缓与滋养,使他从艺术中汲取灵感,突破技术瓶颈。
钱学森将艺术与技术巧妙结合,他深知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但艺术能赋予技术以灵魂。艺术让他在追求技术卓越的道路上,始终坚守初心,不被技术的冰冷与复杂所迷惑,而是带着对人类福祉、对探索未知的热忱,不断前行。他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在技术时代,艺术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是我们在技术浪潮中寻回本心的重要指引 。
B表述:
钱学森在力学方程与交响乐谱间架起一座通天之桥。这位"两弹一星"元勋的办公室总摆着贝多芬乐谱,他常将火箭空气动力学的涡流计算比作交响乐的复调声部,认为"力学是宇宙的舞蹈,而科学家要做解码节奏的编舞者"。当他在加州理工实验室推导出跨音速面积律时,灵感竟来自观看芭蕾舞者旋转时裙摆的流体力学之美。晚年他在《工程控制论》序言写下"诗中有科学,科学中有诗",将运载火箭的抛物线轨迹视为"写给苍穹的十四行诗"。这位左手握着风洞测试数据、右手执毛笔临摹《兰亭集序》的科学家,用毕生实践证明:当技术的精度遇见艺术的维度,人类方能在征服星辰的征程中,始终望见文明长河倒映的月光。
C表述:
在中国科技与艺术交融的实践中,清华大学右脑科学与艺术研究专家李兆顺教授堪称典范。作为脑科学领域的开拓者,他深耕右脑开发与认知科学数十年,却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科学与人文的共鸣点。他独创的"波画"艺术形式,将色彩心理学与脑科学原理深度融合,通过蓝、绿、黄等舒缓色调的视觉层次设计,既实现了缓解压力、激发右脑潜能的科研目标,又开创了"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的新范式。这种创作理念印证了钱学森"技术美学"的前瞻思想——在量子物理实验数据中提炼美学规律,将脑电波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语言。李兆顺的探索证明:当科学家以艺术为镜,既能避免陷入技术主义的迷思,又能让冰冷的科学数据焕发人文温度。其作品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赞为"融合科学与艺术,发展世界之和谐",更启示我们: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中,技术为舟楫,艺术作罗盘,方能驶向认知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