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从小接受“皇家教育”,琴棋书画、礼乐射艺需要样样精通,为日后的治国理政打好基础,甚至有不少帝王在学习过程中,爱上书法艺术,创作力与水平能与同时代的名家相媲美。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钟爱王羲之书法,练就一手优美遒劲的行书,不输给欧阳询、褚遂良等人,宋徽宗独创“瘦金体”,笔画锋劲爽利、刚健瘦硬,一派神采飞扬之态,受到当代年轻人的喜爱与模仿。
不过在历史上,不是所有帝王具备优越的教育条件,例如汉高祖刘邦、南朝武帝刘裕、明太祖朱元璋,
乃“草根”出身
,家境贫寒,
从小不重文化教学,目不识丁,
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被后人“笑话”了上百年。
朱元璋因在家族中排行第八,所以又名朱重八,幼年为补贴家境,成日在外放牛,上不起私塾,还要负担沉重的徭役,所以他25岁参加红巾军起义,重视武学深造,成日征战沙场,一步步走上称帝之路。
在即位后朱元璋没有贪图享乐,他深知一国之君,不仅有勇有谋,还要强化文学素养,开始博览群书、勤勉练字,向宋濂、李善长等人求教,
强化文艺素养,练就了一手好书法。
例如故宫曾展出多件朱元璋真迹,
有他写给姐夫李桢的家书《致驸马李桢手敕卷》,宋代大画家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后的跋文,写于1366年2月18日-19日之间的军令——《总兵帖》。
台北故宫还有一幅《大军帖》,以及《御制文集》《资世通训》《御法道德经》等等,上述几幅作品风格大致类似,融合了颜真卿、柳公权的笔法特点,点画浑厚苍劲、锋劲坚实,字体端庄沉稳,略带欹侧,不给人呆板平整之态,蕴含些许的趣味性。
尤其是他最擅长的行书,融合了“颜体”的浑博宽朗,和“柳字”洞达筋骨,字体挺拔舒畅、方折刚健,笔笔拙雅质朴,好似长枪大戟,带有帝王的雄伟大气之象,
彻底改正了世人对朱元璋“大老粗”的偏见
。
同时根据史书记载,他在位期间,从洪武18年9月14日至21日,仅仅八天就批阅了1660件奏折,处理了大大小小3391件事务,这项记录一方面向世人展现了朱元璋的勤勉,也强有力证明了他的文化基础,否则一天看不完上百件奏折。
甚至朱元璋的作品一度惊艳了乾隆,让他钦佩不已
,称赞曰:“英气飒飒,迸露豪楮,恍睹其仪表”,明代朱谋垔也在《续书史会要》评价:“(明)太祖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御书‘第一山’三大字于凤阳龙兴寺,妙入神品。”
不光以上两位,朱元璋的字还让陶宗仪称赞“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康有为看后颇感震撼,用“雄强无敌”充分总结了朱元璋的书风,不过有人拿朱元璋的书法,跟专业书法家的作品比,认为其字功力平平、不足为奇。
您对朱元璋的书法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