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与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下,艺术品资产化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闯入大众的视野,深刻地改变着投资格局与文化产业生态,它究竟有何魔力,能吸引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又会给文化产业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中国艺术金融研究院院长张志元受邀做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和人文艺术学院,为师生们做了主题为“艺术品投资的逻辑”的系列讲座。作为在艺术金融领域深耕多年的知名教授,张志元带来了主题为《审美力就是“钞”能力——当代青年必修的美商财商课》的分享。
关于艺术品投资,有一个核心问题即“艺术品投资究竟在投什么”。对此,张志元援引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出的财富积累策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主张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投资方法:初期依靠体力劳动积累资本,中期通过智慧优化资源配置,最终通过时机把握来实现财富的快速增长。艺术品投资具有无限收益的可能,同时又能抵御经济危机的冲击影响,2008年经济危机前后,艺术品交易市场甚至达到了几个小高峰。
同时张志元指出艺术品彰显的投资价值不仅取决于这个作品的美学性质,也取决于市场的机制和时机,由此张志元展开介绍了艺术品的分类以及艺术品市场的分级:艺术品主要分成两类,一类为纯美术,另一类为工艺美术,在西方,纯美术的交易额能占到整个市场的90%以上,目前中国的艺术市场,纯美术和瓷器杂项则各占半壁江山;艺术市场则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前者是发现价值、评论展示、定价洽购的机构,例如画廊、文玩商铺、民营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展览会等场所,后者则是征集作品、评估价值、公开兜售、垄断渠道的机构,以拍卖行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品兼具艺术价值和商品价值,前者的价值由评估艺术价值的学术人员和机构负责,艺评人、策展人、美术馆、双年展等耳熟能详的角色都参与其中;后者的价值则由推动艺术品交易的市场人员和机构负责,其中包括画廊主、拍卖专家、画廊、艺博会、拍卖行等等。在艺术投资的终端,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私人藏家。对于艺术品投资来说,张老师特别强调这是一种超长线的投资工具,要用长线的钱做长线的投资,这是艺术品投资链条终端的藏家除了艺术鉴赏力之外最重要的认知。
此外,张志元表示在艺术品投资中,“财商”培养显得尤为关键。“‘财商’就是那些创造价值、管理财富的认知、能力和素养。从价值创造的层面上看,美商是财商的一种进阶。”他表示,美好商数(Fine Quotient)反映个体通过审美活动和心理技能不断提升精神力量、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能力,是衡量个体精神世界美好状态的一种指标。简单来说,美商就是审美的认知、素养和能力,是精神创造财富的能力。
最后,张老师回到艺术和投资的当下背景,指出艺术发展之于文化强国、艺术品投资之于金融强国的深刻内涵,强调中国艺术的发展及其商业价值的增值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来自艺术、金融、互联网、知识产权、媒体、文旅等领域的代表共同参与了本次主题活动,大家纷纷提出和自己工作和专业有关的问题。在交流讨论环节,大家对有关艺术品的商业价值增值、艺术品的市场逻辑等问题开展了交流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