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量身定做」的艺术展
最近的成都,阳光明媚,轻拂微风。这样的好天气,无疑是出门的绝佳契机。去天府艺术公园看展、饮咖,在附近探索发现,已经是成都人过周末的一种方式。
这不,在离天府艺术公园不到2公里的极少艺术中心,迎来了今年的第一个展览——“身体的尺度”,这场展览也是极少继“衍身:痕迹、感觉与观念”“皮下抗偶”之后对身体性讨论的第三场展览。
为什么会叫“身体的尺度”?其实,这场展览要讨论的议题,基于最近两年关于AI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后,大家对艺术的讨论展开的。
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的文字整合、图片与动态影像自动生成等功能,每个人都可以凭借指令,生成自己想要的“艺术”。所以,很多人都在说,艺术会因为人工智能而终结。
那什么是技术和算法不可替代的?
这是“身体的尺度”期望探讨的,因为每一次关于艺术终结的讨论中,艺术家们都在重新提出艺术的任务,所以,本次展览邀请了胡佳艺、李尧瑶、刘成瑞、宋兮、王溪曼、王彦鑫六位艺术家参展,作品包含摄影、装置、影像等。
在《铁蒺藜》中,胡佳艺身着中世纪骑士盔甲,身在废弃的工厂里,她化身堂吉诃德与自己的影子厮杀,颇有一种为追寻、构建自己的理想之地,展现出不同于时代的“偏执”与坚持。
在宋兮的《标准雕像》行为过程中,他站立在一个位置推动悬挂的刀,刀回过来接触到艺术家的身体。随后艺术家⾛到刀作用身体后弹出的最大尺度位置,再⼀次把刀推出去。在反复的推动、游走过程中,刀如同雕刻一座雕像雕刻着艺术家的肉身。
在刘成瑞《Y-Youth》里,身体和由绿色蜡液浇筑的树枝组成了字母“Y”,其形象源自刘成瑞家乡的藏羚羊,代表着野性、坚韧、向上……
不难看出,即便人工智能时代,各个领域充斥着算法、技术,艺术的确遇到了危机与困境,但是艺术家身体性的艺术实践部分仍然有其独一性,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
通过“身体的尺度”,策展人田萌也希望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思考,让大家能看见今天艺术家身上宝贵的部分。
🕤时间:4 月 29日—6 月 29 日
📍地点:极少艺术中心(金牛区振兴路99号兴普中心二号楼一楼)
🎫票价:免费
如您有收获,请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