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消息,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相关视频及纪录片中谈及俄乌冲突与核问题,引发国际关注。
在主题为《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普京:25年》的纪录片里,普京面对核战争风险问题时态度鲜明。他指出,乌克兰方面试图挑衅俄方犯错,但俄罗斯没有必要使用核武器,还希望不会走到动用这一步。这一表态既回应了外界对核冲突的担忧,也展现出俄方在核问题上的克制。同时,普京认为与乌克兰和解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时间问题。这体现出他对冲突最终走向的判断,尽管当下局势仍有诸多悲剧,但和解是大势所趋。
普京资料图
在普京发表上述言论之前,俄罗斯于4月28日发布声明,称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期间,即5月8日零时至5月11日零时实施停火,期间一切军事行动停止,还希望乌克兰采取相同举措,且重申愿意进行无条件和平谈判。然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明确拒绝了这一停火提议。他3日称应尽快实现30天停火,遵循美国提出的模式,觉得停火几天根本不可能达成任何协议。4日,泽连斯基在访问捷克时又表示不相信俄罗斯会遵守停火协议,还援引军方报告,称仅3日俄军就发动超过200次袭击,在俄方谈论部分停火时,实际攻势达到数月来最高峰。他觉得停火随时都能开始,但至少要持续30天,才能为外交提供真正机会。
从实际情况看,尽管距离俄方提出的停火时间越来越近,俄乌双方的军事行动却没有减少。5日,莫斯科市长谢尔盖·索比亚宁称俄防空系统拦截了4架飞向莫斯科的无人机,暂无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报告。同日,乌克兰空军表示在夜间击落了俄方发射的116架无人机中的42架。
在泽连斯基坚持遵循美国提出的停火模式时,美国方面的态度却出现了动摇。5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专访时,被问及美国是否“更接近了”其想要的斡旋结果,他回答希望如此,还披露欧盟领导人多次让他给普京打电话,因为他们打不通。但特朗普同时表示,也许会在某个时刻宣布放弃继续参与俄乌和谈,也许双方不可能达成协议,不过他也强调认为还是有很大机会实现和平。
近期,美国副总统万斯、国务卿鲁比奥等特朗普内阁官员多次公开表示,如果美方再看不到俄乌在领土等问题上作出让步,就不会继续为和谈投入时间和资源。上月底,特朗普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也说,要在一天内结束俄乌冲突是夸张说法,不能按字面理解。美国这种态度的变化,无疑给俄乌和谈的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
特朗普资料图
目光转向国际核裁军领域,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孙晓波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十一次审议大会第三次筹委会上,就核裁军问题发表了重要发言。
孙晓波指出,美国拥有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核武库之一,却计划投入1.7万亿美元升级“三位一体”核力量,逃避自身核裁军责任。美国坚持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通过“核共享”“延伸威慑”安排打造“核联盟”,是在境外部署核武器最多的国家,还计划发展部署“金穹”反导系统,针对其他核武器国家抵近部署陆基中导、全球反导系统等战略攻防力量。这些做法严重损害其他核武器国家正当权益,增加核对抗与核冲突风险,破坏全球和地区战略稳定,恶化国际核裁军环境。
一些国家享受美国的“核保护伞”,支持强化“核共享”安排,试图将地区安全架构建立在核扩散之上,成为破坏国际核裁军进程的帮凶。同时,这些国家出于地缘政治私利,炒作“中国核威胁”,漠视无核武器国家免于核威胁的正当诉求,歪曲、贬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这种双重标准做法损害了其在国际军控治理上的声誉。
对于核裁军,中方认为,个别核武器国家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停止以“核联盟”挑起阵营对抗。拥有全球90%核武器的美俄两国,应遵循“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各国安全不受减损”原则,恢复履行《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并达成后续安排,大幅实质削减核武库。
2022年初五核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重申“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理念,采取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是实际行动,中方呼吁核武器国家支持谈判缔结“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条约”或发表政治声明。国际社会应支持裁谈会谈判一项向无核武器国家提供消极安全保证的法律文书。
核武器资料图
中国奉行自卫防御核战略,坚定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将自身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支持《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尽早生效,恪守“暂停试”承诺,支持“禁产条约”谈判。作为五核国机制协调员,中国积极推动五核国保持对话交流,增进核政策理解,避免误解误判。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俄乌冲突持续,核问题备受关注。普京的表态、俄乌在停火上的分歧、美国的态度变化以及中国在核裁军问题上的主张,都反映出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各方都应从全球安全大局出发,秉持负责任态度,推动局势朝着缓和方向发展,为全球和平与稳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