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南京都察院设立操江一职,掌管上下江防事务,由南京都察院副佥都御史担任,简称为操江御史。
根据其负责的职责范围,明代的最初的操江御史,主要职责就在于保证漕运的安全护航,可以看做是明代版本的武装押运,操江御史就是专门负责这种武装押运的官员。
但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经历过最初的强盛之后,大明王朝从中期开始,逐渐走向没落。这种没落一半是源自于内部的腐朽,而另一半则是源自于北方草原民族的威胁。
在常年的战争之中,北方各省民生逐渐凋敝,相对应的国家对于南方诸省的依赖越来越严重,由此,原本只是负责漕运武装押送的操江御史,其职责也逐渐扩大,地位日渐上升,成为可以与督抚并称的地方大员。
一、操江御史的设立
明代操江御史的前身是明代的漕运总督,而漕运总督之前是漕运总兵,由武官转变成了文官,明永乐年间,用了十三年,罢海运,专漕运,漕运总兵为漕运的管理制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景泰二年,设漕运总督,以文官身份担任漕运总长官,由于南京一督察院副院长担任漕运提督,而后又以御史之类的文官任职漕运总长官,后世人便称之为操江御史。
在陈瑄之后,漕运政务混乱,沿运河的各地水匪出没频繁,而后在朝廷的决议下,南京都御史担任漕运总督一职,而后全部由文官进士担任漕运要职,这与明朝文官地位上升,武官地位下降的总趋势是相符的。
宋代以后,重文轻武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常态,但仅从操江御史的职责上来看,它原本应该是属于武官范畴的,只是因为在明代中后期以后,国家对南方各省的依赖逐渐加强,而本土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促使地方势力迅速壮大。
明朝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南方各省的控制,设立了各种官职制度来实现自己的统治,从总督巡抚的常态化,到漕运总兵变成操江御史的操作,无不是为了实现这一政治目的。
御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纪委巡察官员,专门负责监督地方政务实施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漕运总督的职责,实际上从最初的安全管理运输,变成了监督地方官员。
身份的转变,也带来了职权的扩大,如果说漕运总兵只负责武装押运的话,那么漕运总督就已经兼具了打击水匪,抵抗倭寇等军事任务。而操江御史,本质上是对漕运总督职权的扩大,也就是给漕运总督加了一个御史的职权,使其能够监督地方。
那么明代操江御史的职责,究竟都有哪些呢?
二、从漕粮巅峰武装押运,到抵抗沿海军事敌人的入侵,以及监督江南各地方官员的施政,操江御史的职权随着中央皇权的集中,越来越大
当时的漕运非常重要,与途经的各地的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漕运主要运输粮食和军队,对于南北方的稳定异常重要。
在设立之初,操江御史或者说漕运总督,其职务是单一的专务漕运,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明朝国内的政治军事等的需求,操江御史的职务越来越多,其权利也越来越大,堪比唐朝的西域都护,放到现在来说就是纪检委负责人加上税务局局长,再加上一个军区的司令员。
首先是漕运的职权,操江御史(漕运总督)的重要职能之一,便是掌管着南方各地的税务与粮运,并且担任疏通南北运河的要务。
明代中央的给操江御史下达的最主要的命令便是保证南北粮食的运输安全与通畅,因此,历任操江御史在这方面都花费相当大的的精力。
其次,明代废除海运之后,专务漕运,大量的粮食以及南方的农产品包括部分的税收在内,都是通过运河运输到京城的,但是当时间长久,有漕兵勾结成伙盗窃押运的物资,各种弊端也接二连三的显现出来。
有些负责押运的官员士兵们,互相勾结,窃取贩卖漕粮,甚至故意纵火掩盖罪行,给朝廷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操江御史的职能之中,便衍生出了专门治理漕政弊端的职能,杜绝漕卒侵渔漕粮的的现象。
另一方面,从民政的角度来讲:由于操江御史沿水路运输经过的府州甚多,因此朝廷增设操江御史的职权,就是巡抚各地,监察各地的民生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发展情况,有权利对当地的政策做出适当的改变,掌握着一定的民政权。
既宣政布令,也可上传民情,相当于现在全国到处挑地方政府官员毛病的纪检委,对于水利、水利、灾伤、疫防等事,都划入了其职能范围内。
《明史》中记载:
“凡遇人民饥荒,设法赈济;水势失利,设法修治;农务废弛,及时劝课;城池坍塌,用工修理”。
由此,明朝中期以后,历任操江御史也开始兼顾赈济救灾,宁靖地方,安抚军民的行为。
从监督地方政策的角度来讲,在漕运的途中,押运官员以及总督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船上的,但因为漕粮是不能私自动用的,所以需要定期的下船,到地方上补充食物和水。
这就给操江御史们刺探民情提供了机会。御史,相当于古代的纪委,有闻风奏事的的权利,而且无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都不会被治罪。操江御史虽然前面有个“操江”的职能限制,但本质上也还是御史中的一员。
虽然不能直接的罢黜任命官员,但是也可以向六部中的吏部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补充和减免官员,根据官员的政绩进行奖励和处罚。
对于犯有重罪的的官员,操江御史还可以直接逮捕关押,移交给巡抚御史和吏部进行处理。因此,对于这些地方地方官员来说,仕途是否光明,全凭借操江御史的一张嘴,影响着地方官员的晋升和仕途,在整顿吏治、纠治贪墨、促进官员设置合理化等方面有积极影响。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明朝中后期,水灾旱灾频发,盗匪流寇遍地,无论是饥民还是匪寇都对漕运、漕粮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许多地方的土匪水匪都会截杀漕运船队,抢夺漕粮财物,对于各地的治安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虽然封建王朝基本都是以儒家思想为立国之本,但是光靠嘴皮子是不能统一天下,掌管全国的,对于漕运来说也是如此。
所以朝廷增加了操江御史的职能,使其可以调动军队,来维护和防治运河各地的匪患问题,也可以在饥荒灾祸横行时,对暴乱的民众进行镇压和平覆对朝廷不利的起义运动。
从历史记载来看,明代漕运总督即操江御史的有着治漕、治民、治吏以及治军的权力,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些权力也是操江御史在明代的发展过程中政治地位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
三、操江御史之所以能够在朝廷之中地位逐渐上升的核心原因,是中央政府对于南方钱粮的依赖性增强
明代,操江御史的政治与军事地位日渐的增高,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掌握着治理军事、吏治、税收、巡抚以及最重要的漕运。
另外由于明朝中后期文官的地位上升,武官地位的下降,对于文官的重视比武官越来越高,操江御史自永乐之后一直是文官担任,在历史的大趋势下,操江御史这个职位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另一个方面,操江御史在漕运以及其直隶的各州府有着相当大的权力,可以说是封疆大吏也不为过,如果是一个品行端正、锐意进取的人担任此职位,最差的结果也是可以维持当地漕运的安宁和公正严明的吏治;如果说是一个自私自利、骄傲自大、贪婪至极的人担任,那么可以说在其直隶的州府可以一手遮天、黑暗混乱。
而且,操江御史掌管南北粮运,把握着朝廷的命脉,一旦出现损失,南北各地必将动乱。相反,如果不出任何问题的话,南北的粮草运输与商业交流会日渐的紧密。
先秦时期的“游士”们,因为其往往“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存在感,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操江御史实际上也是一样的,当一个官位关乎到国家经济民生的命脉的时候,不管它叫什么名字,其在统治集团内部的话语权,肯定是要增加的。
而操江御史的地位上升,就是这种现象最直接的体现。也从侧面说明了明朝中央政府,对江南之地的依赖性逐渐加强。
四、结语:
操江御史,也可以看做是明代武装押运官员,其地位日渐提升,就是因为权利和政绩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南北漕粮的的运输,以及天灾人祸的影响,是的漕运、运河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开大利用,还可以归于最初的操江御史陈瑄等人的励精图治。
总的来说,操江御史的历史地位的提升是多方面的,有人为的因素,也有自然的因素,历史的潮流与封建王朝的统治是其地位上升的根源。
参考文献:
《明史·职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