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古玩界的信任危机
近年来,古玩鉴宝行业频频登上央视等权威媒体的“黑榜”。从直播间天价塑料“古董”到伪造专家证书,从虚假拍卖到“套路鉴”短视频,层出不穷的骗局不仅让普通藏家血本无归,更让富豪圈对部分专家彻底失去信任。央视近期曝光的案件中,涉案金额动辄千万,甚至出现“整个村庄合谋设局”的荒诞情节。本文结合最新案例,揭秘古玩界6类被富豪圈集体拉黑的专家,为藏家敲响警钟。
一、“故事型”专家:编造剧本收割信任
典型手法:虚构身世、离婚分财产、祖传秘宝等剧情,利用情感共鸣诱导消费。
案例:2024年央视曝光的直播间骗局中,主播自导自演“离婚大戏”,声称“不想分家产,求粉丝保管古董”,实则用塑料赝品骗取老人40万元。这类专家擅长用“苦情戏”包装,甚至安排托儿在直播间烘托抢购氛围,短短4个月诈骗超9000万元。
富豪圈态度:拒绝任何与个人经历过度绑定的“专家”,更倾向于中立第三方机构。
二、“天价鉴定费”专家:以收购为饵吸血藏家
典型手法:以高价收购为诱饵,收取高额鉴定费后翻脸不认账。
案例:上海贵垚文化公司谎称“收购天珠报价240万”,诱骗藏家支付2.2万元鉴定费后,以“藏品不达标”为由终止交易。警方调查发现,此类公司通过伪造鉴定报告、雇佣“专家”站台,月诈骗金额超160万元。北京某团伙甚至以“杨实工作室”名义,每件收取3000元鉴定费,却从未成功收购。
富豪圈对策:只与不预先收费的机构合作,并要求全程透明化流程。
三、“证书伪造”专家:PS合影与假权威背书
典型手法:伪造与马未都、李鉴宸、耿宝昌等名人的合影、签名证书,或利用电脑合成“权威鉴定报告”。
案例:2023年曝光的假拍卖公司,通过PS技术制作“专家合影”和视频,声称藏品可送入保利、嘉德拍卖,实则与X丁三、崔X等“伪专家”合作演戏。蔡X声曾公开揭露某鉴宝节目,专家为赞助商将赝品说成真品,甚至篡改文物出土地信息。
藏家警示:证书需通过国家文物局官网核验,避免轻信“独家渠道”。
四、“拍卖托儿”专家:自导自演的竞价狂欢
典型手法:雇佣群众演员扮演买家,制造“争抢假象”刺激冲动消费。
案例:上海某公司设置“拍卖展厅”,安排“富豪买家”现场竞价,诱导藏家支付数万元服务费。警方查获的聊天记录显示,这些“买家”日薪仅200元,却能将500元的珠串哄抬至3000元。更隐蔽的骗局中,诈骗团伙通过境外注册“检测公司”,出具虚假报告规避法律风险。
行业乱象:据警方统计,仅2016年上海就捣毁26个类似团伙,涉案金额超5000万元。
五、“直播带货”专家:流量造假与话术陷阱
典型手法:利用虚拟粉丝、滤镜特效夸大藏品价值,甚至宣称“陨石、动物结石都懂”。
案例:古玩主播“朱丽叶”曾因“元青花是珍品非真品”的诡辩登上热搜。其团队购买8万元定制微拍网站,后台可任意调节出价数据和粉丝数量。另一类骗局中,主播以“免费鉴宝”引流,再诱导用户支付信息注册费,最终盗刷银行卡。
富豪圈共识:只参与线下实物验货,拒绝直播间“隔空鉴宝”。
六、“学术腐败”专家:利益链下的集体堕落
典型手法:与拍卖公司、造假团伙分赃,利用学术身份为赝品背书。
案例:蔡国声曝光的《寻宝》节目中,某专家收取赞助商贿赂,将现代工艺品鉴定为南宋文物。更触目惊心的是,珠海某拍卖行与北京故宫、国家博物馆的十余位专家勾结,6年开设11家空壳公司,骗取藏家“服务费”。
深层危机: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专家的“资质”实为花钱购买,行业监管近乎空白。
富豪圈的“自救法则”
结语:古玩界的未来在何方?
央视的连续曝光,揭开了古玩鉴宝行业“权威崩塌”的冰山一角。当崔X、杨X等“专家”的鉴定费明码标价,当学术头衔成为骗局筹码,藏家唯有保持警惕,方能避免沦为“韭菜”。正如东南亚最大古董商李鉴宸所言:“真正的收藏,是文化与历史的对话,而非暴富的赌局。”或许,只有当行业回归理性,专家重拾敬畏之心,古玩界才能真正走出信任的寒冬。